新闻中心
News
分类>>运动医学专家:这些人不适合跑马拉松
运动医学专家:这些人不适合跑马拉松夏季来临,马拉松运动又迎来了一个小。据中国田径协会今年3月发布的《2018中国马拉松大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境内(除港澳台)举办的马拉松相关赛事(参赛规模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人以上越野赛事——记者注)共1581场,比2017年增加了43.46%,平均每天4.3场,全国累计马拉松参赛者达583万人次。
但马拉松毕竟是一项极限运动,猝死事件在赛场上偶有发生;其他各种运动损伤比较常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参加这项时尚的城市运动呢?入门新手应该做哪些准备?运动医学专家和业余马拉松爱好者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马拉松运动是一个典型的极限挑战项目,它的第一位完成者就猝死在终点,足以向我们展示这项运动存在的风险。”北京大动医学研究所朱敬先医生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但是,这也是一项充满了挑战和享受的运动。规律跑步运动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内啡肽,使人们快乐,甚至‘上瘾’。”城市马拉松运动中,人们跑过名胜古迹,跑过河流湖泊,跑过城市地标,这种一步一景的跑步经历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加上沿途加油助威的观众,冲过终点后的满足感,无疑都为这项运动增加了强大的吸引力。
朱敬先说:“每年有关马拉松比赛的媒体报道中,总有几篇关于运动员猝死的消息。这些拥有更强健体魄的马拉松跑者倒在赛道上的消息总会给大家带来震撼。”据网络不完全统计,2014~2016年,我国共有14名跑者在比赛中猝死。这样的猝死率在世界各国马拉松比赛的统计中并不算高。国外文献综述统计数据显示,马拉松比赛中猝死发生率为0.6~1.9/10万。“文献中指出,只有非常少数的参赛者在马拉松比赛中或比赛后即刻发生猝死。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希望这项运动更安全。”朱敬先说。
有调查显示,号称“世界上最安全马拉松”的东京马拉松实现了10年零死亡。随着对其运营模式的深入了解,主办方严谨、高效、专业的赛事医疗保障服务呈现在世人眼前。充裕的急救器材、充足的急救人员、细化的急救工作以及多样高效的急救模式,多次将参赛选手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
运动员猝死多发生于激烈比赛中,对于心源性猝死,两分钟内完成电除颤可提高生存率,而倒地后10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在42公里多的赛道几万名选手参赛的大型马拉松赛事中,不能保证每段路上都有专业医生在跑者身旁,但是必须要有专业、立体式的医疗救援团队,能够做到参赛者倒地后两分钟内携带AED(自动除颤仪)到位,10分钟内完成初步急救,进行转运。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大部分赛事都在加强医疗保障能力方面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专业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每一座城市的每一个马拉松赛场上,都有符合标准的医疗保障队伍;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的是关于参赛者在赛道发生心脏骤停后被成功救治,而不再是一个个倒在终点的菲迪皮茨(马拉松运动的开创者——记者注)。”朱敬先说。
“与体育竞技比赛不同,大众参与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因此,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学会科学评估自身的运动风险,让不适合参与马拉松运动的人不要冒险进行这项极限运动。”朱敬先指出:“首先,由于马拉松赛道上的猝死多为心源性猝死,因此有心肺系统疾病及潜在心脏疾病的人群不建议参加这项运动。如何发现参赛者潜在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是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我们建议参赛者比赛前到正规医院进行如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肺运动实验。”
朱敬先举例说,有位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中老年参赛者,每次都是在最后几公里出现胸闷、气短的感觉,心肺运动实验结果为阳性,后被证实为冠心病,进行了相应的治疗。“如果不做处理,未来他很有可能因心肌缺血倒在赛道上。因此,赛前体检至关重要”。
朱敬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赛前进行循序渐进的跑步练习,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是保证完成马拉松比赛的基础。一般来说,如果从未进行过长距离跑步练习,即便身体素质再好,也不建议参加马拉松运动。进行一个陌生的运动项目,容易发生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严重者可能并发肾衰竭。
首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选手,赛前完成数次相当于目标马拉松赛事全程距离的跑步训练后,在正式比赛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水平,同时也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参加过多次马拉松运动的业余高手们,也要注意不要盲目追求成绩,注重比赛中的自身感受,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终止比赛,寻求医疗支援。比赛前如果熬夜、感冒、身体欠佳,建议放弃比赛。“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马拉松运动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成绩,是为了在极限运动中更好地塑造健康体魄。因此,马拉松运动,请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朱医生提醒说。
“参加马拉松比赛是很多爱好者日常训练的动力和目标。我把比赛看作对自己的奖赏,在日常生活中暂时抽离一个周末,在其他城市和众多跑者一起奔跑,路过优美的城市风景,感受观众的热情和鼓励,就像参加一个大型聚会或节日。”今年42岁的上班族高先生,是一名有10年跑龄的业余马拉松爱好者,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刚刚参加比赛时,我对于那些Cosplay跑者(用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来扮演动漫作品、游戏中的角色——记者注)很感兴趣,赛后都会和家人朋友分享见闻。慢慢地,我对那些老年跑者和残疾人跑者更加敬佩,也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训练,工作和生活更加积极。我记忆最深的比赛是在日本宫古岛参加铁人三项赛的跑步路段,那是一场长距离赛事:游泳3公里、自行车157公里、最后是40多公里的马拉松。日本观众非常热情和专业,整个赛道边都有观众有组织地助威,进行文艺表演。在最后的马拉松赛段,已经是傍晚,有几位六七十岁的老年观众在一起演奏三味线(当地的民族乐器,类似三弦——记者注)给我们助威。我能够听出经过一整天的演奏,他们已经非常疲惫。这时,和我邻近的一位日本男选手一边跑一边给老人们做手势打气,还从兜里掏出一只口琴,边跑步边吹奏起来。老人们见了很兴奋,马上一起用三味线伴奏,整条街道上的选手和观众们马上都嗨了起来!这位日本选手真正体现了享受比赛、享受生命的精神,我当时非常感动。”
高先生每年大约参加2~3次马拉松比赛。说起这些年的变化,他认为,10年前的比赛少,选手、组织者也少,但各方面对比赛都很重视,比赛组织得也很严谨。最近几年比赛增多、跑者增多,媒体关注度也开始上升。有很多新手跑者因经验不足,导致猝死。不文明现象开始出现,个别赛事因主办方经验不足,导致跑者参赛感受不好。“但现在总体环境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好了很多,如比赛、训练机构、报名平台等有很多选择,大家更容易参与其中了。”高先生说。
关于训练建议,高先生说:“我从2009年开始参加马拉松比赛,日常训练大部分都在街道上,印象中有3次受伤都是因为夜跑时路面不平。现在我更加注意训练中的安全问题,也希望其他跑者多注意。我2009年~2017年的训练都比较随意,都是长距离慢跑,强度不大,因此没有因为训练过量受伤。从2017年开始,我逐步接触训练计划(包含长距离慢跑、间歇跑、短距离反复冲刺跑、腿部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等),强度提升。按照计划训练,也没有出现伤病。建议新加入的跑步爱好者一开始就科学训练,循序渐进博鱼体育,这样在快速提升成绩的同时事半功倍。”
因为一直按照计划训练,高先生参加2019北京半程马拉松比赛时,创造了他个人的最好成绩。他建议入门跑者先尝试自己慢跑,觉得有意思就可以就近参加跑团,这样入门更快捷,也可以更方便接触科学训练。比赛要循序渐进,不要攀比虚荣。“我本身比较业余,没资格给专业建议,但是希望大家科学训练,健康跑步,享受比赛。我们爱好者锻炼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跑步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健康快乐地生活。”他说。
马拉松越来越贴近大众的生活,无论是跑在其中还是从旁助威,加入这项时尚的城市运动,你准备好了吗?
夏季来临,马拉松运动又迎来了一个小。据中国田径协会今年3月发布的《2018中国马拉松大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境内(除港澳台)举办的马拉松相关赛事(参赛规模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人以上越野赛事——记者注)共1581场,比2017年增加了43.46%,平均每天4.3场,全国累计马拉松参赛者达583万人次。
但马拉松毕竟是一项极限运动,猝死事件在赛场上偶有发生;其他各种运动损伤比较常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参加这项时尚的城市运动呢?入门新手应该做哪些准备?运动医学专家和业余马拉松爱好者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马拉松运动是一个典型的极限挑战项目,它的第一位完成者就猝死在终点,足以向我们展示这项运动存在的风险。”北京大动医学研究所朱敬先医生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但是,这也是一项充满了挑战和享受的运动。规律跑步运动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内啡肽,使人们快乐,甚至‘上瘾’。”城市马拉松运动中,人们跑过名胜古迹,跑过河流湖泊,跑过城市地标,这种一步一景的跑步经历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加上沿途加油助威的观众,冲过终点后的满足感,无疑都为这项运动增加了强大的吸引力。
朱敬先说:“每年有关马拉松比赛的媒体报道中,总有几篇关于运动员猝死的消息。这些拥有更强健体魄的马拉松跑者倒在赛道上的消息总会给大家带来震撼。”据网络不完全统计,2014~2016年,我国共有14名跑者在比赛中猝死。这样的猝死率在世界各国马拉松比赛的统计中并不算高。国外文献综述统计数据显示,马拉松比赛中猝死发生率为0.6~1.9/10万。“文献中指出,只有非常少数的参赛者在马拉松比赛中或比赛后即刻发生猝死。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希望这项运动更安全。”朱敬先说。
有调查显示,号称“世界上最安全马拉松”的东京马拉松实现了10年零死亡。随着对其运营模式的深入了解,主办方严谨、高效、专业的赛事医疗保障服务呈现在世人眼前。充裕的急救器材、充足的急救人员、细化的急救工作以及多样高效的急救模式,多次将参赛选手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
运动员猝死多发生于激烈比赛中,对于心源性猝死,两分钟内完成电除颤可提高生存率,而倒地后10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在42公里多的赛道几万名选手参赛的大型马拉松赛事中,不能保证每段路上都有专业医生在跑者身旁,但是必须要有专业、立体式的医疗救援团队,能够做到参赛者倒地后两分钟内携带AED(自动除颤仪)到位,10分钟内完成初步急救,进行转运。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大部分赛事都在加强医疗保障能力方面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专业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每一座城市的每一个马拉松赛场上,都有符合标准的医疗保障队伍;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的是关于参赛者在赛道发生心脏骤停后被成功救治,而不再是一个个倒在终点的菲迪皮茨(马拉松运动的开创者——记者注)。”朱敬先说。
“与体育竞技比赛不同,大众参与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因此,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学会科学评估自身的运动风险,让不适合参与马拉松运动的人不要冒险进行这项极限运动。”朱敬先指出:“首先,由于马拉松赛道上的猝死多为心源性猝死,因此有心肺系统疾病及潜在心脏疾病的人群不建议参加这项运动。如何发现参赛者潜在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是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我们建议参赛者比赛前到正规医院进行如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肺运动实验。”
朱敬先举例说,有位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中老年参赛者,每次都是在最后几公里出现胸闷、气短的感觉,心肺运动实验结果为阳性,后被证实为冠心病,进行了相应的治疗。“如果不做处理,未来他很有可能因心肌缺血倒在赛道上。因此,赛前体检至关重要”。
朱敬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赛前进行循序渐进的跑步练习,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是保证完成马拉松比赛的基础。一般来说,如果从未进行过长距离跑步练习,即便身体素质再好,也不建议参加马拉松运动。进行一个陌生的运动项目,容易发生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严重者可能并发肾衰竭。
首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选手,赛前完成数次相当于目标马拉松赛事全程距离的跑步训练后,在正式比赛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水平,同时也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参加过多次马拉松运动的业余高手们,也要注意不要盲目追求成绩,注重比赛中的自身感受,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终止比赛,寻求医疗支援。比赛前如果熬夜、感冒、身体欠佳,建议放弃比赛。“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马拉松运动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成绩,是为了在极限运动中更好地塑造健康体魄。因此,马拉松运动,请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朱医生提醒说。
“参加马拉松比赛是很多爱好者日常训练的动力和目标。我把比赛看作对自己的奖赏,在日常生活中暂时抽离一个周末,在其他城市和众多跑者一起奔跑,路过优美的城市风景,感受观众的热情和鼓励,就像参加一个大型聚会或节日。”今年42岁的上班族高先生,是一名有10年跑龄的业余马拉松爱好者,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刚刚参加比赛时,我对于那些Cosplay跑者(用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来扮演动漫作品、游戏中的角色——记者注)很感兴趣,赛后都会和家人朋友分享见闻。慢慢地,我对那些老年跑者和残疾人跑者更加敬佩,也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训练,工作和生活更加积极。我记忆最深的比赛是在日本宫古岛参加铁人三项赛的跑步路段,那是一场长距离赛事:游泳3公里、自行车157公里、最后是40多公里的马拉松。日本观众非常热情和专业,整个赛道边都有观众有组织地助威,进行文艺表演。在最后的马拉松赛段,已经是傍晚,有几位六七十岁的老年观众在一起演奏三味线(当地的民族乐器,类似三弦——记者注)给我们助威。我能够听出经过一整天的演奏,他们已经非常疲惫。这时,和我邻近的一位日本男选手一边跑一边给老人们做手势打气,还从兜里掏出一只口琴,边跑步边吹奏起来。老人们见了很兴奋,马上一起用三味线伴奏,整条街道上的选手和观众们马上都嗨了起来!这位日本选手真正体现了享受比赛、享受生命的精神,我当时非常感动。”
高先生每年大约参加2~3次马拉松比赛。说起这些年的变化,他认为,10年前的比赛少,选手、组织者也少,但各方面对比赛都很重视,比赛组织得也很严谨。最近几年比赛增多、跑者增多,媒体关注度也开始上升。有很多新手跑者因经验不足,导致猝死。不文明现象开始出现,个别赛事因主办方经验不足,导致跑者参赛感受不好。“但现在总体环境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好了很多,如比赛、训练机构、报名平台等有很多选择,大家更容易参与其中了。”高先生说。
关于训练建议,高先生说:“我从2009年开始参加马拉松比赛,日常训练大部分都在街道上,印象中有3次受伤都是因为夜跑时路面不平。现在我更加注意训练中的安全问题,也希望其他跑者多注意。我2009年~2017年的训练都比较随意,都是长距离慢跑,强度不大,因此没有因为训练过量受伤。从2017年开始,我逐步接触训练计划(包含长距离慢跑、间歇跑、短距离反复冲刺跑、腿部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等),强度提升。按照计划训练,也没有出现伤病。建议新加入的跑步爱好者一开始就科学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在快速提升成绩的同时事半功倍。”
因为一直按照计划训练,高先生参加2019北京半程马拉松比赛时,创造了他个人的最好成绩。他建议入门跑者先尝试自己慢跑,觉得有意思就可以就近参加跑团,这样入门更快捷,也可以更方便接触科学训练。比赛要循序渐进,不要攀比虚荣。“我本身比较业余,没资格给专业建议,但是希望大家科学训练,健康跑步,享受比赛。我们爱好者锻炼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跑步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健康快乐地生活。”他说。
马拉松越来越贴近大众的生活,无论是跑在其中还是从旁助威,加入这项时尚的城市运动,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