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博鱼体育官方网站全民健身的现实意义汇总十篇
博鱼体育官方网站全民健身的现实意义汇总十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方法,对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决策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1.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精神。“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和谐社会的一般规律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六方面特征规定着中国各项事业如何建构和谐社会。
2.中国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现状。健身路径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兴起,在某些国家称“室外健身设施”、“健身径”、“健身路径”或“多功能健身路径”等,目前统称“全民健身路径”。中国第一条健身路径于1996年9月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向群众免费开放。截至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共投入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5.9亿元,在全国建设了十二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全民健身路径9 337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达到30多亿元,建设“全民健身路径” 近4万条路径,使全国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将近2 000多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形式多样、亲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体系 [2]。
1.有利于带动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从路径工程开始,各级政府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大体育健身基础设施投入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面向大众的各种类型的健身场地设施相继诞生。在路径工程的带动下,健身长廊、专项路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等面向大众的各种类型健身休闲场地设施相继诞生,使中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有利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路径工程是各级政府从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出发,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利益,体现了政府以民所思为己任,适应了时展的要求,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健身活动的需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拥护,被广大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路径工程的建设,树立了体育部门“增强人民体质”的健民形象,也树立了政府“以人为本”的为民形象。
3.有利于推动中国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发行体育彩票是中国政府给予体育事业的优惠政策。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实施建设路径工程,对体育彩票是很好的宣传,树立了体育彩票的良好形象,促进了体育彩票的发行。同时,大批量的路径器材的安装、使用,促进了室外健身器材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培育了健身市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健身器材生产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室外健身器材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4.有利于美化城市环境。路径工程的建设,配合了社区、广场、公园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社区、居民小区环境的改造,美化了社区环境,丰富了广场、公园、园林建设内容,成为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部分路径工程的选址在城市、乡镇的边缘地带,健身路径的建设配合小区、公园、水域的改造,促进了这些地方的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
1.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不平衡问题。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在中国东部与西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先进社区与落后社区、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但是西部地区路径工程的覆盖率仍然很低,设施的数量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据河北防灾科技学院李志方统计:1997―2003年,东部地区的城市社区建设路径工程 8 448 个,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社区分别只有 3 082 个和 1 763 个;东部地区农村乡镇共建有 6 650 个路径工程,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乡镇分别只有 898 个和 606个。
2.全民健身路径的安全问题。在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过程中,安全是首要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全国已经兴建健身路径三万多条,广泛分布在社区、村庄、学校、体育场、街道、公园等各种场所。由于健身路径一般都是免费的24小时开放,同时在管理、维护、指导等方面存在缺失,极易造成安全隐患。近几年来,一方面,路径器械的管理维护不够,造成的人生伤害新闻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由于锻炼人员缺乏必要的指导,造成的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
3.全民健身路径的规划选址问题。国务院在2003年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但有些地区健身路径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造成了人口密集区域基本上没有可供建设公益体育设施使用的土地,而设立在相对偏远地段又与满足居民日常锻炼需要的意愿相冲突的局面。同时,健身“扰民”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目前已成为健身路径建设中老百姓不满的最核心问题。
4.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问题。在日常管理上,存在责任不落实,管理、使用不当,维护不及时,坏损现象严重等情况,这些都影响了路径工程形象。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全民健身路径具体受赠单位,负责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但目前各社区基本上没有落实全民健身路径的专项维护资金,器材维修和管理相对滞后。如何解决全民健身设施有钱建设无钱养护的管理问题,成为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的焦点问题。
5.健身路径投资来源的多元化问题。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一个瓶颈,尽管已经有社区、个人和企业等等也开始投入资金建设路径工程,但是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主体经费来源还是体育彩票公益金,说明健身路径工程投资多元化的问题还有很长的道路要探索。
1.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乡镇的投资力度,改善发展不平衡问题。结合现有的经验,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帮助西部地区和有一定经济条件和健身习惯的农村地区建设路径工程。三是继续给予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健身路径冠名、设置广告牌等方面的引资措施,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个人和企业建设健身路径。四是国家可以考虑扶贫中的帮扶机制,让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结对帮扶,援建西部部分健身路径。
2.借助保险手段分散和规避风险,解决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后顾之忧。结合现有的经验,一方面,在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之初,可以要求从事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生产、安装的厂家投保产品质量责任险,将这作为其全民健身器材政府采购供应商的前提条件之一;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拿出一定的经费,为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投保责任险。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使事故处理逐步市场化。通过引进保险机制,为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做好充分地经济应对准备,运用合理的手段转嫁高额责任赔偿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后的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3.健全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体系。全民健身路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体育、社区、保险、计划、园林、规划、城建、土地等部门共同参与。第一,要将路径工程的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年度管理目标,纳入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二,在选址上充分考虑到“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在征询专家和走访群众的“双保险”下,避免出现扰民的现象。第三,体育相关部门、受赠单位和生产厂家要签订捐赠协议书,明确产权关系,明确各自权力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第四,建议将健身路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纳入社会公共资产管理,由政府买单实行长效管理。第五,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注重各类体育组织的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和指导体育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4.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资金问题是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一个瓶颈,根据健身路径较完善地区的经验,在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占主要份额的同时,应积极调动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入路径工程建设,形成政府与社会多渠道投入,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公共体育设施立项、选址、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府优先安排用地,非经营性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有关建设规费按政策规定执行;对企业、个人等赞助投资建成的健身路径,可由捐赠或赞助单位享有冠名权的同时,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落实免税政策,并对捐赠者和中介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直接关系到人们体质的增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及子孙后代幸福长久的基础性大事。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进行强健并完善体质,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使我国在跨入21世纪后更加兴旺发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第一阵地在于城市,积极有效地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民健身体系。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逐渐从无到有,不断增强,人们对提高生活健康水平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在政策和投入上相应增加,健全城市居民的健身机制,实施完善全民健身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且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全民建设热情,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能否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要求,建立起相适应的健身工程体系,都直接关系全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首先是否建立了与人民需求相适应的城市全民健身工程,是提高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键,这项工程实施的效果直接涉及人民生活最基本、最直接的利益的实现。对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程度的重视是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其次,是否建立了与人民需求相适应的城市全民健身工程,是提高现代人民身体素质的关键。随着生活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人们忙于工作,往往忽视了自身基本条件和基本素质的锻炼提高,人的身体能力是一切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不少高素质的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身体纷纷亮起红灯,或英年早逝或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服务于所在的岗位。由此看来良好的身体是我们迈向21世纪的必备条件,健身是具有普及意义的全体人民的而不单纯只是一少部分人的事情。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城市的全民健身工程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面对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形势、新任务,城市全民健身工程实施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全民健身工程实施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城市全民建设工程的实施要求场地保障,但体育场地的基本现状制约了城市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程度。当前人民开展城市健身场地的总体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在很多地方存在着侵占破坏体育健身场地的现象,尤其是学校体育设施或开放利用种类单一,或开放利用率低,种种场地限制无法实现人民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愿望。其次,城市全民建设工程的实施缺乏市场引导。城市健身场所迅速出现,且快速成长、壮大,但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管,很多健身场所质量偏低,不利于健身者科学锻炼。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国民体质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令人担忧。再次,在城市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作为城市人民生活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应该在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进中发挥主体的职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因为其主体职能不够明晰,在城市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中所涉及的各项法律关系都缺乏规范。
第一,为保证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发展的持续性提供资金保证。从实施效果看《全民健身计划》颁布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实施效果与各区域的经济投入和资金保证基本呈正比,消费观念的不同,导致部分地区开展的进程差强人意,制约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是资金,这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将《全民健身计划》这项活动落实到实处。第二,培养全民健身意识,引导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健身理念,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均衡发展。尽管全民健身计划在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但仍缺乏宣传力度,人们的健身观念和意识还有待加强。世界卫生组织界定健康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增加宣传力度,培养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第三,完善全民健身工程实施的服务体系。所有体系的建设都是一项工程实施的基本质量保证,因此在健身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强调这一根本,扎实抓好全民健身的基础性工作。结合目前城市居民生活的状态和地域特点重视城市健身的组织形式,同时关注健身指导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践。
第一,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改善全民健身运动的场地设施。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除了当地政府的行政投入和自筹经费以外,还可进一步考虑城市健身和社区建设运动的公益性与慈善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募捐,多渠道筹集资金,提供资金保证。第二,从基本环节保障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从业考核。为了真正提高全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就必须重视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而且要在城市全民建设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对于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开展情况建立有效的统一的指导考核体系。第三,在一些成熟的地区和地点可以提倡典型培养和试点管理的方法。例如在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场地管理的科学性方面,健身工程实施的制度体系方面等发掘有特色的有效做法再进一步推广。发挥小区体育在城市全民健身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社区规划、城区改造时必须考虑到群众体育锻炼的空间。
综上所述,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和效果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大事,要积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实际问题实际分析,不遗余力地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的全面实施。
[1]凌辉.北京市全民健身工程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9):16-18.
[2]张建业.王艳红,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30-32.
“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提倡和推行的,由社会各阶层支持和参与的一项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系统化体育项目,也是一项跨世纪,造福于后代子孙的健身事业。“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提供依据。它在应用之中还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健全指明了方向,对指导我国群众体育实践,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人民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自从改个开放以来,在我们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少数民族生活得到了可观的改善,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多方面的发掘与创新,内容不断丰富,在实施全民健身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观念,使得各地群众体育方式日益丰富,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为全民健身活动逐步进入了城乡之中,在各地都进入了城乡社区。在目前各地少数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中能够,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其中既包含了各种竞赛性质的体育项目,同时也不乏各种趣味和娱乐性质的活动。这种体育形式不但调动了群众参与,同时充分的发挥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长处,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大团结,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极为丰富,各种工作风格也大不相同,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各自的地理环境、文化水平、历史条件、和宗教、民族习俗等因素造成了各自不同的体育特色和方式。
2.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历史发展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在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
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孕育出来自己的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如各地的各民族中维吾尔民族特点的“切里西”、具有草原风格的哈萨克民族的“追姑娘”,反映锡伯民族风貌的“射箭”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各地的地域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娱乐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强身健体娱乐性项目居多。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在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民族盛会等活动中,穿上风格独特的民族服装,在活泼详和气氛中表演或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在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地位愈加显得重要,对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为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各自特定区域和群体中倍受欢迎。当代体育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项目的多样化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丰富和充满活力。
3.1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概念”,不仅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升华,而且也表明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深刻变化,社会和谐发展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民族大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顺畅和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举行和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对拓宽社会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团结,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今年是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全民健身日”的第一年,也是全民健身活动借奥运会举办成功、继承弘扬奥运遗产、积极探索全民健身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年份。设立“全民健身日”,一是以此纪念北京奥运会,永志铭记和谐盛世中国体育的崛起之日。二是有利传承奥运文化,推进群众体育,让北京奥运的“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变为经常性的活动。三是有助强化现代体育理念,让体育就是生活等更加深入人心,让身心更健康。四是体现法制体育建设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纪念日,更是活动日,既是动员推广日,更是参与实践日。为切实做好“全民健身日”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使设立“全民健身日”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真正
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和体育爱好者的共同愿望,中南大学校团委对首个“全民健身日”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动员和号召全校广泛关注、重视,引导和鼓励最广泛的学生参与体育健身,享受体育发展成果。
活动目的: 活动紧扣着“倡行亚运,全民健身”的主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且使全班同学通过参加这次团日活动,意识到运动与健康对我们的重要性。现在,正是中国广州于2010年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筹办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树立健身的意识并号召周围的人增强健身意识,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为2010第十六届亚运会营造一种充满活力、融洽祥和的氛围。就长远说,做为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牢靠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做后盾。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为我们的祖国发光发热,我们的所学才会有用武之地,为全民健身营造一个欢快友好的氛围,为第十六届亚运会的顺利举行贡献 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形式: 组织经管0905班全班同学观看中南大动会,为全校运动员写通讯稿,为商学院运动员加油,服务等。组织同学看全运会视频,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讨论会。
思想引导: 2010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进程以及申办成功,深刻地影响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人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健身活动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提升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全民健身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体育性活动开展还不够广泛,为进一步,增强人民素质,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发展群众体育。
中期,三天时间里。每天早上8点钟15栋集合组知到体育场,12点组织回南校区,中午2点15栋集合,下午5点组织回南校区。除特殊情况,全体到场,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积极互动,呐喊加油,擂鼓摇旗助威。期间,升国旗,积极投稿。自备照相机给运动健儿拍照,活动通讯记录等。
活动经费:1·零食(包括水·水果·糖·饼干等):27·3+21·5+4+11·4+8·5+6=78·7元
在我国跨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群众体育的积极性,提高全民体育意识,普及群众性体育,增强国民体质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群众体育工作的体质,国家体育总局做出了“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并重的两大战略决策,并把“全民健身”提到“全社会全民族的事业”的高度来抓。
“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对指导我国群众体育实践,促进体育理论建设,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全民健身的健康促进作用对维系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已进入总体小康阶段,但因病致贫,因亚健康引起的工作、学习、家庭问题频频发生,因此,在新形势下,对曾经流行过的“身体是的本钱”有必要赋予新的内涵,因为健康的身体不仅关系个人发展、家庭幸福,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其次,全民健身的“安全阀”作用对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紧张,造成精神压力很大。如不及时释放压力,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引起社会矛盾。健身活动时,身体的各个器官因得到充分供血及适宜刺激,产生舒适感,加上体育具有的轻松愉快氛围,人们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因此健身运动被称作调节身心健康的“安全阀”。
第三,全民健身的陶冶情操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活动因其有严格的秩序规则和文明礼貌要求,一直被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手段。目前,社区精神文明先进评比内容中就有全民健身发展指标。现代生活方式中的休闲体育活动,因其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修身养性的性质特征,对提高市民修养水平也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全民健身的互动与合作对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事业单位体育、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等。几乎包含了人们的所有人际关系。由于健身活动时的组织形式有别于正式组织的结构形式,组织氛围比较轻松,人际关系比较平等,情感比较融洽。因此,活动时人们比较容易交流、沟通、合作,对改善亲子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同学关系、同志关系都有重要的作用。
政府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更加重视全民健身工作,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特别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出成效。要把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人民群众的体质与健康等情况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体育工作状况的重要标准,把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情况作为评价考核体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业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体育、办体育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树立服从和服务于大局的观念,增强市场意识,以社会化为突破口,进一步协调好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打造群体活动品牌,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实际需要。
在新形势下,我们既要重视传统特色项目的开展,又要注重引进符合时代特征、适合本地群众开展的新的体育健身项目,努力做到每个学校、每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每个社区都有一项以上特色体育健身项目,从而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健身运动。要进一步重视对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扶持,加强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并通过竞赛、奖励等手段提高各校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要进一步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动员组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要进一步积极发展社区体育,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社区特色团队建设,正常开展活动。
目前个地的体育设施总量还不足、分布也不平衡,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地各部门要从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整体发展规划,真正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完善布局,建立公共场馆与社区体育设施互为依托、互动发展的体育设施新格局,为群众提供方便、多样的健身设施。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并确保经费及时足额拨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要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咨询、体育培训等体育市场。
中国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一揽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计划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不段加快,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开发力度,农村的资源优势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在经济发展的速度日趋加快的基础上,农村的农村体育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因此,分析河南省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现状,找出影响全民健身运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河南省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改善农村人群生活质量,促进地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普遍不高,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疲于奔命,富余的精力和时间极为有限,这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难点。个人经济状况不仅影响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消费,甚至影响到体育锻炼知识的获得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在调查影响河南省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原因时,大多数农村居民选择了没时间、收人低、价格高等因素,为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找借口。从经济上说,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350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中部省份位居相对落后。时间在农村居民中并不成问题,农村居民闲暇时间持续增加。由此可见,上述原因对农村人口来讲只是一种不参加健身运动的借口而已。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到200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10年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以来,有关全民健身体系方面的表述在不断变化,但组织管理始终占据了体系的核心位置。调查表明,在如火如荼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河南省农村各级政府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管理。但总体而言,管理机构偏少、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工作不够努力是目前河南省农村全民健身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中存在明显差异,但总体上仍有平均69.7%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应该说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用自己不懈的努力,推动着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但是,平均人口总数达704万之众的地区拥有4720位社会体育骨干不能不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河南省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现实机遇与条件,必将给农村体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载体和途径。因此,应不遗余力地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是新时期加快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全民健身水平的重要环节。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重要前提,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农村极为有限的体育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抓好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借鉴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鼓励和动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俱乐部等形式兴办社会体育事业。在加大农村体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事业要达到的总体水平、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且要定期对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定和整改,以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村的健身文化与氛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农村低俗文化的侵蚀。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健身娱乐健康文化的形成。在宣传过程中,宣传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如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新闻媒体,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发传单、贴大字报等方法进行宣传。宣传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可以进行“全民健身计划”条例和相关法规的宣传,也可进行全民健身实践方面的报道。
有关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大众较为喜爱的新兴项目上的教师、教练来培训农村抽调的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他们在回去后在这些新兴项目上能再进一步地向大众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以便能迅速提高这些项目的普及程度。除此之外,还应经常举行村庄之间的体育比赛,以达到巩固和交流作用,
随着广大农民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全民健身在河南省农村地区得到了开展。特别是党的十六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抓,农村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政府,尤其是体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加大了对农村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全民健身运动也随着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农村全民健身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的状况,并且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全民健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泛开展和普及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全民健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献计献策。
[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和繁荣农村体育的重要内容。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进农民的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列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为在江苏省各地全面推进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村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既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重视,又是一个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机会。
以江苏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应为研究对象,同时调研部分农村居民以及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有关管理人员。
在查阅、收集有关文献及各级政府颁发的文件基础上,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针对当地农民、乡镇文体中心(站)管理人员和村委会领导以及有关专家。在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各随机选中的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县2个,每个县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2个,总计12个乡镇;农民有效问卷950份。效度和信度检验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研究幸福的专家邢占军说过:考察幸福指数,并不是追求幸福指数无限增长,而是力求通过幸福指数来考察人民群众主观生活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而调整政策取向,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转。这就道出了研究幸福指数的意义。
农民作为我国一个人数最多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民群体的幸福,理所当然,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农民幸福指数可以反映相应的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政策的实行效果,这些政策是否具有长远实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幸福指数的数值反映。如果相应的数值高,就说明这些政策的实行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继续实行。如果相应的数值低,则说明政策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进行反思进而找出问题所在,根据反映出来的各个方面的得分情况,相应地调整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最后,农民幸福指数的测算,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影响农民幸福指数的各个因素,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一定的依据。
江苏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的富裕,也使得江苏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才能得以实现。十二五开始之年江苏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基本实现了温饱有余,苏南地区已经整体上实现了小康阶段,苏北地区相对落后,苏中属于比较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的农村已经进入了后小康阶段,如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苏州地区,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快速增加,社区体育文化消费空间巨大。2011年苏州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跃上万元台阶,,比2010年增加721元,增幅8.74%。同时,伴随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苏州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提高。
江苏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这一物质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江苏省农民经济收入和体育服务,它所生存的内外环境直接影响其发展。农民经济状况与体育服务的好与坏可引发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体育价值观的改变。所以江苏省当前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促进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物质保证,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作为新农村建设中,以致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满意度作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一种状态,一种追求,一种结果。农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满意度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晴雨表”,也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满意度主要来自于农民对自己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和体验到的快乐感,以及由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收入及不同地域的农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幸福指数的满意度有明显的差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满意度是指农民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满意度作出的整体性判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满意度是指农民对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实用性、便捷性、参与性、公平性等指标总体评价的满意度。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文明程度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满意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积极的号召发展体育运动,提倡全民健身活动,并将其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国务院于2011年2月25日再次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新的全民健身计划指出,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各行业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公众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而体力劳动锻炼逐渐减少,再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存在着高营养、高脂肪、低消耗等亚健康现状,导致人们体质健康愈来愈差,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发挥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
对于全民健身而言,其作为一项社会系统性工程,以促进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运动为准则,以改善国民身体状况、增强国民体质、推进国民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2]。对于和谐社会而言,其指的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三个向度的多层次、度综合性的有机立体概念,和谐是最终目标和归宿[3]。
新时期,我国正处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时期,而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原因[4]:(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对于提升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具有显著作用,进而对于维系社会活力具有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生活压力也日趋加大。受此影响,人们不但面临着经济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在心理方面压力也加大,进而导致社会公众亚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此外,人们在饮食、起居等方面缺乏规律性,也成为社会公众亚健康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和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不但有效的引导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而且在增强国民体质和提升社会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全民健身在缓解社会精神压力方面更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维系社会活力。(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可以有效的疏导和释放社会公众的不良情绪,进而起到了“安全阀”作用,这对于社会安全团结、和谐稳定等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公众工作和生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导致社会公众情绪和精神高度紧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通过开展和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可以有效的缓解社会公众精神紧张,疏导压郁情绪,克服抑郁、焦虑和困惑等不良的心情。可见,全面健身活动的开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安全阀”,其有效的推动安全团结、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三)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助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实现,引导社会公众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培养,进而起到了陶冶社会公众情操的作用,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不但是一项体育运动的开展,而且也是社会公众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活动,其已成为情感升华、心灵净化、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因此,全民健身运动的强身健体功能以及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积极进取的特殊作用,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5]。(四)和谐社会构建关键在于人际关系和谐构建,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关键在于人际关系合作竞争的实现。新时期,现代社会中社会公众人际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导致社会公众将情感交流、合作竞争关系等日趋淡薄,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开展和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例如以家庭、社区、校园等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凝聚社会公众精神,推动社会公众间交流与沟通,对于社会公众间相互融洽、关切、信任及互助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之功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全民健身不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和谐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进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具体为[6]:(一)通过推进全民健身和谐社区构建进程,促进和谐社会构建。首先,分别针对不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发达地区全民健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社区体育设施,规范社区体育活动,不断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其次,通过创建优良和谐的社区体育活动环境,加强社区全民健身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之中,促进社会体育活动环境的改善,实现和谐社区的创建,进而推动社区全民健身向着持续、健康、稳定方向发展;第三,在社区范围内,不断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向社区群众普及全民健身知识,强化人们健康意识,同时通过制定宣传标语或者各种媒体宣传等,吸引越来越多群众关注全民健身活动,不断的促进社区全民健身的发展。由此可见,体育健身的发展必须依靠社区,社区体育在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7]。(二)通过推进全民健身和谐校园构建进程,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目前,我国约有3亿人口属于校园学生,占社会总人口1/4以上。校园全民健身的开展与推广,对于全社会全民健身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学龄儿童而言,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其人数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意见》中指出:青少年是全民健身体育锻炼得以持久快速发展的基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善学校卫生状况是学生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8]。首先,转变现有的校园体育设施管理模式,逐步推动校园体育场馆无偿开放制度,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之中;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各种体育活动,例如校园运动会、校园足球赛、校园篮球赛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组织各种体育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各种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兴趣爱好,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第三,学校领导应加强对体育配套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各方面投入,建立健全校园体育设施装备,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要求,特别是针对边远地区学校,应集合全社会力量,解决体育设施资金困难,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体育设施建设。因此,推进全民健身和谐校园构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三)通过推进全民健身和谐公共场所构建进程,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尽管我国在社会公共场所健身设施配套方面投入日益增大,但是较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公共场所健身设施配套水平较低,不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与实施。基于此,一方面我国应继续加强对社会公共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各种各样体育健身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群众健身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采取各种各样的全民健身宣传,例如健身标语宣传、举办健身活动和媒体宣传等,提升社会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宣传力度,进而促进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之中。由此可见,推进全民健身和谐公共场所构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不但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体质素质,而且对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因此,应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社区、校园、社会公共场所的体育设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1]冯明丽,冯艳丽.全民健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推器[J].湘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19-121
[2]王峰,王满福.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模式类型探究[J].山西科技,2008(2):94-95
[3]彭青松.全民健身运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8):122-124
[5]陈燕,秦爱民,林锦娇,等.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7,4(28):20-22
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国民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同志曾题词号召:“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届全国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及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这是中国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亿多,“三农”的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分必要。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要素,正确认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博鱼体育,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改善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建立和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我国推广实施10余年来,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在广大农村,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还较为浅薄。据有关对农民体育健身概念、健身锻炼内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意义和健身的科学涵义四项问卷调查表明: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偏低,只有30.5%的农民对我国全民体育健身的意义有所了解,有69.5%的农民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了解的非常肤浅,有76.8%的农民对体育健身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有78.7%的农民不清楚体育锻炼包含有哪些健身内容,有52.1%的农民不懂得科学体育健身的涵义,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更为严重的是有68.2%的农民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甚至认为“生产劳动就可以替代体育锻炼”。在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下,进一步加重农民对农村体育认识的模糊。表现在对体育的功能、价值认识上较为肤浅,有的农民认为“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充满自然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生理角度给了他们足够量和强度的刺激,这种体力劳动就是体育运动。这表明农村人口缺乏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健康知识,对体育的价值功能认识严重滞后,认识不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因此,农村体育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体育是一种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提高人类精神享受的非必需的发展性消费产品,同医疗、卫生、教育和其他社会保障因素相比,其对人的生存影响还处于次要的地位。我国“十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农民的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各种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据报道:2000-2005年5年间,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由2253元增加到3225元,增加了1002元,增长44.4%,递增7.6%;扣除价格上涨,平均每年实际增长5.2%,比“九五”期间年均增速快O.5%。农村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如养老方面,目前,在我国已有1900万城镇人口被纳入低保网,但广大农民没有享受国家有关养老保险的基金、补贴或地方财政补贴,农民养老依靠自己。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占农民家庭收入的33%以上,若仅靠种地,多数农民根本无法承担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纯收入少,整体生活水平较低,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体育蓬勃发展;人们的体育健康、健身意识不断增强,而我国的农村体育却十分薄弱,最直接原因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我国长期以来虽然强调,要把体育、文化、卫生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但是,在实践中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以乡文化站为例,全国乡(镇)拥有“文化中心”约2.3万个,全国乡(镇)文化站点不足4万个,民间文化团体仅2000余个,而且设施陈旧、破损不堪,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中地区平均每乡(镇)由文化站点1.3个,西部地区农村平均每乡(镇)仅有O.86个。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处于半瘫痪状态,农民直接接触到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娱乐等活动极少。
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农民体质,培养广大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绝大部分农村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缺乏。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农村地区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而农村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城市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30%左右。农民只能在十分有限的泥土篮球场、杂草丛生且凹凸不平的足球场……等简陋的设施下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调查表明,1996年我国城镇中有511.23%的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由于农村缺乏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一些喜欢参 加体育锻炼的农民没有办法进行体育锻炼,严重挫伤了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因此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新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的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迫切需要体育文化事业的缓冲。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事业的作用在于它是人们在从事大量的体力、脑力劳动后缓解精神压力、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下一步的工作。
2体育文化事业是增强人们体质、保持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强健的身体和健康向上的心态是更好地工作的保证,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同时,体育文化事业也是激发人们发展潜力增强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3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是遏制不良社会风气的有效手段。如今,元论城市还是乡村,麻将、斗地主盛行一时,不少农民败倒在“长城”下、堕落在“地主”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活动应以培养积极向上的新风尚为主线,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迅猛推进,农村体育文化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必须以全新的思想和意识主动积极应对,才能准确的把握和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稳步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农村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制约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扩大农村各地之间、农村与外界之间体育文化交流及整个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教育,加大宣传,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农村体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提高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为农村地区开展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使农村体育活动成为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农村体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而非城里人的专利品,从而有效推进农村体育发展。
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党和政府对促进农民生活宽裕采取了许多举措: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等等,制定了一系列落实政策,比如国家农村资金的投入,将真正着眼于惠农,要重点用到村以下,去支持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小项目,让农民直接受惠。这一切都将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体育基础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都将得到统筹协调发展,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促进农民生活宽裕,还必将努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包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品公益化建设等,农村体育也将与医疗和教育相配合,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唯有如此,我国农村教育、农村体育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发展,农村子女才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现代教育和体育文化的熏陶,农村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改观,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国有9亿农民,如果素质相对较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相对较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新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劳动者。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一方面,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判断与认知程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动力。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才能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从根本上推进农村体育发展。
尽快建立乡镇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村体育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文体服务中心对农村基层具有业务指导职责,应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经常举办以村为参赛单位的文体比赛和文体活动,为各村之间进行友谊比赛牵线搭桥。县文体部门应举办文化体育法规和体育知识培训班,定期对乡文体中心成员进行培训。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加强乡、村与农村学校的配合,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的人财物力资源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服务中心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及电影放映等活动。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文化中心户”,争取达到一村一户,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的健康文化消费。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居民多以村落的形式分散居住,这使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难度增大。另外,农民对体育活动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基层组织难以实现,因此,体育职能部门必须帮助农民培养数量多、能力强的农村体育骨干,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
农村学校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摇篮,决定了学校文化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基于此,应不断加大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督导力度,促使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按照教育和文化体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和文化设施建设,保证经费投入,配备强大的文化体育教师队伍。努力培养造就年轻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
随着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形态也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一直受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俨然是社会的缩影和写照。体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满足着当时社会的需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历史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就中国来看,先不论中国传统身体活动,“体育”一词就是引进的舶来品,那时正值中国近代遭遇前所未有的历史劫难,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坚船利炮将“天朝上国”久闭的国门打开,国人被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强国强种”的呐喊,也率先将带有军事色彩的“兵操”带进学校,以达到“强国强种”的目的;随后在党领导时期以至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依然长期肩负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样的历史、使命;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不仅为我国的外交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举国体制下,体育为中国的再次崛起,在国际体育舞台上一次次向世人做出证明,直至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奖牌榜登顶。由此可见,体育长久以来一直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满足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其中也不免有不足之处,与竞技体育相比,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全民健身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3年,当年5月,原国家体委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坚持社会化方向,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并且在“关于群众体育改革”的“附件”中进一步明确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行一个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健身计划。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是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制定的纲要。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纲要》中还指出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这是我国首次出现“全民健身体系”这一概念,这是新时期国家、社会、国民发展的需要。同年7月6日,原国家体委发布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此纲要指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其独有就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积极的参与,宣传奥林匹克思想、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交往”,还指出“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动员社会成员参与体育运动。正确处理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关系。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而且能有效地推动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由此可见,两个《纲要》的同年提出,说明党和国家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谓是“奥运争光计划”结出的硕果;同时,群众体育“经过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特别是自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在探索与建立新时期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的充满生机和发展活力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加快了群众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在建立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单位、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新格局的实践中,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家改革目标趋同的全民健身运行模式”。这正是全民健身体系从提出发展至今,为群众体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成效。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来看,尤其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体育之于社会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此时,我国业已进入“后奥运”时代“,以人为本”的体育核心理念愈加凸显,群众体育可谓再次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全民健身体系也将日趋完善,为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是意义的载体,是抽象的,即在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其也是普遍的。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包括所有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的特性和关系。自“全民健身体系”概念的提出至今,在全民健身体系在其构建过程中,在其构建过程中,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中,其概念及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旨在对全民健身体系这一历时长久的庞大的工程给出更加科学、准确的提炼,使其更具普遍意义,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概念及内涵的发展变化是对事物发展变化或理解上产生变化的反映。由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需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其概念和内涵也是发展变化的。我国学者董新光教授曾在1996年提出,全民健身体系是一个能够有效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有力保障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社会化保障系统,它的建设是中华民族体质建设的一项宏大社会系统。董新光、裴立新、于善旭等于2000年在《从本世纪末到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实质是一个能够为包括广大低收入人群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基本体育健身服务的服务体系,是一个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健身需求、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具有主动调节能力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整体结构完善、上下层次分明、内外功能有效的复杂而开放的巨大系统”。董新光于2003年在《全民健身大视野》一书中指出“: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的保障系统;就是一个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体育健身需求的服务系统”。董新光于2005年在《关于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构架》一文中指出“:所谓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由能够为不断满足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改善全社会体育健身环境条件,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要素和关系构成的整体”。从以上对“全民健身体系”概念的内涵的表述变化来看,逐渐更加突出其本质属性和特征,主要将体系构建落脚在“服务”系统和“保障”系统两个方面,进而达到体系构建的目的。同时,在体育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其概念和内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根据相应的政府文件精神,又相继出现了“多元的体服务系统”、“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是着重突出了“服务”这个层面。由上可见,全民健身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其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是根据国家、社会、个人发展需要而进行的。
全民健身体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其的地位和作用达成高度统一的认同,才能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的配合、广泛的参与,有利于发挥全国自上而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确立“全民健身体系”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就可以对其外延进行确立,即其建构过程中涉及的各个层面及采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