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博鱼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全民健身的现状精选(九篇)

2024-08-11 06:42:3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全民健身的现状精选(九篇)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民健身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正式批准和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一个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

  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国民素质战略高度出发,对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纲要》明确提出:“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而中学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场所,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投入以及目前的健康状况如何?体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体育教学如何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如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以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郴州市宜章县、北湖区、资兴市、安仁县、桂东县等5个县、市、区10所普通中学200名学生,其中男生108人,女生92人。

  根据《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办法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其内容为:对《纲要》的了解情况,每天锻炼时间、锻炼目的、锻炼方法、影响锻炼的因素、喜欢的项目、体育消费和体育书刊等8项。

  3.1对中学生体育意识、健身意识及体育能力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25.5%的中学生对《纲要》根本不了解,这说明全民健身计划在中学的宣传力度不够。84%的中学生对体育较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说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是明确的,其动机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仅注重于参加锻炼的直接动机——体育活动本身,而缺乏间接动机—体育活动的结果,而间接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大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如何引导学生的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升华,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上认真考虑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女生中有28.3%是为了保持体型苗条,说明女中学生更有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仅掌握了1—2种锻炼方法,体育能力差,这与几十年一贯制的以运动技术为重点的教学形成反差,同时说明,体育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体育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调查结果表明,53.5%的学生认为锻炼条件差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表明,郴州市没有一所中学的运动场、馆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体育器材符合《配齐目录》的也没几所。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此外,因学习任务而自动放弃体育锻炼的占22.5%,属于外界干扰慢慢地脱离锻炼的占17.5%,两项合计占调查总数的4096,这大都是初三、高三的学生,说明受“应试”影响还很严重。59.5%的中学生最喜欢球类运动,15%的喜欢武术,而对田径、素质、器械体操等项目感兴趣,表示喜欢的人分别只占6%、7.5%、10%。由于学生对项目的偏爱,加上锻炼时间又集中在课外活动,势必会对场地、器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压力。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疏导。

  据调查,200人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为19分钟,而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168人,占总数的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32人,占16%。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每人每天必须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的要求,且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观上对健康标准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对于获得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认识不够,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两操两活动”开展不正常或缺乏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三是应试教育还很严重,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加重,致使初三、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加上学生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上或宁愿将多余时间白白地浪费,也不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调查表明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很低,年平均每人消费22.5元。86%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30元以下,而这些消费主要用于购买运动鞋。14%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40.80元之间,这与有关资料显示的我国年消费百元以上的占16.02%相比差距还很大。总之,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对体育进行合理的应用投资尚需认真对待。中学生具有一定知识,然而对体育的知识知之甚少,报刊杂志平均拥有量为0.38%有79.596的学生根本没有体育书刊杂志,除了必备的教材外,较少问津的体育书刊。

  《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有74.5%的中学生不了解。因此,学校要进行宣传,体育教师应该利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教室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并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出一期《纲要》的专刊,使“纲要”知识人人皆知。

  根据《纲要》的要求,学生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为了获得健康体质还是为了获得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别人要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高度自觉行动,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4.3中学生锻炼时间减少引起体质下降及整体素质的下降的现象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形成传统,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

  4.4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放在首位,让素质教育在各校生根、开花、结果。

  4.5学校环境差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各级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学校也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改造旧设施为重点,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不畏艰难,最终以51块金牌,21块银牌,28块铜牌,位居奖牌榜之首,体现出了中国体育健儿的刚强本色,这证明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机会。经过多年的发展,群众健身意识博鱼boyu体育官方网站、人数、健身场地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主要采用走访调查、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进行分析,走访调查200人,问卷调查800人(收回有效问卷783份)。

  通过调查得知特点,居民健身场所成多样化趋势,在广场健身的居民最多,活动的人数为占健身总人数的32%;其次是公园,活动人数为30%,小区健身路径为18%,去运动场健身的人数占8%,在临街空地健身的人数为6%,到俱乐部健身的居民有5%,其他地方健身的人占1%免费论文。公园、广场和小区健身的居民共有80%,由于公园、广场有人组织集体健身操,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械,吸引大量的人参加特点,小区内的健身场所近,方便群众锻炼,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多;生活条件的改善,去俱乐部健身的人有所增加;临街的商铺及饭店组织员工在店前进行体育锻炼,极大的增加了临街空地健身的人数。

  调查显示,渭南市居民健身的方式由多到少以此为健身操或秧歌、健身走或跑步、太极拳、篮球和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轮滑和自行车、踢毽子等。健身操和秧歌是老年人健身的首选方式,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时青少年和上班族的首选健身方式,轮滑和自行车等新兴体育项目也成为部分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首选,整体来看,居民健身首选娱乐性内容。

  把一天的时间分成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四个时间段。调查显示早上健身的人数为20%,上午健身的人数为8%特点,下午健身的人数为15%,晚上健身的人数为57%。早上健身的主要人群是老年朋友和在校的大、中、小学生,下午主要是上班族和在校的学生,晚上主要是上班族和中老年人。

  健身的频率每周7次以上的占26%,每周5-7次的占20%,每周3-4次的占16%,每周2次以下的占38%,其中每周健身5次以上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在校学生。学生和老年人有充足的时间和场地及共同的爱好人群进行活动,上班族上班忙,时间精力有限,健身较少免费论文。

  通过调查得知特点,健身人群年龄结构成两头多中间小的“V”字形。24岁以下的人群健身人数多,这类人群主要是在校学生,时间充足、精力旺盛、有良好场地和器材,这些人是以后健身的主力军;中间是25-55岁的上班人群,由于时间精力有限,这些人健身较少;55岁以上的老年人注重健康,重视健身,有时间和共同的需求进行健身,所以这类人群健身人数多。24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健身人群男女性别比例相当,25-55岁人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是由于社会分工和女性家务劳动较多且照顾子女造成的。

  健身的目的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娱乐、提高技术、社交等。从调查结果看特点,渭南市居民参与锻炼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这是因为身体锻炼是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的最好方法。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不同年龄段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有所区别,24岁以下的年轻人以提高技术和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25-54岁的人以娱乐和健身及社交为只要目的;55岁以上人群以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免费论文。

  居民健身消费包括健身的器材、服装、场地培训费用及相关的费用支出。调查结果显示,53%的居民健身消费主要在运动服装上,32%的居民健身消费主要在体育器材上,15%的居民健身消费主要是场地、培训、体育信息方面。健身消费受经济收入、健康价值观、时间等方面影响。调查数据表明:26%的居民健身消费每年在100元以下;26%居民在101-300元之间;24%的居民在301-500元之间;18%的居民在501-1000元之;7%的居民年健身消费超过1000元。从数据可以看出,68%的居民健身消费在301-1000元,健身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也说明人民群众越来越注意健身和娱乐。

  4.1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了健身意识,并积极地参与健身活动。活动场地分布较广,室内外结合特点,器械和空地合理利用,基本满足了居民健身的需要。但是临街的场地和不平整及光线不好的场地,存在安全隐患;大的健身场地和公园健身器械好,但是较少,不方便居民就近健身的需要免费论文。因此,应该多修建和开发一些小的健身场地和小区健身路径,方便群众就近、安全的进行健身活动。

  4.2城镇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健身操、健身走和跑步、太极拳、秧歌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参与的人也较多。新兴项目轮滑、滑板、自行车等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都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使得年轻人有机会进行这些娱乐活动。

  4.3 健身人群分布于所有年龄段,但是老年人和青少年较多,中年人较少,应该多做宣传特点,促使中年人多进行健身。健身主要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全民健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健身观念的增强,健身场所的增加,健身内容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动中去。

  [2]闫振龙,陕西省知识分子的体育消费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7.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兰州市20所中学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共2206人的大样本调查,对兰州市中学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在肯定该市中学全民健身活动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亦为该市中学全民健身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客观的意见和建议。

  全民健身是事关民族体质强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由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我国有两亿多的青少年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心中的希望之所在。在新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下,在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市,青少年全民健身活动运作的现状如何?有何新动向和新特点?这是全民健身的决策者和推行者们必须及时研究和掌握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可为我市全民健身的决策者和推行者提供参考,使我市的全民健身活动得到更有效和更迅速的推动和发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口头和实地调查。问卷表的问句分为客观情况问句与主观态度问句两大类。涉及校长的问句共28条、教师问句共11条、学生问句共24条。问句中的态度问句部分经10名副教授以上专家进行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检验,经过三轮删除、增补与调整,认同率达94%。另抽取20名学生进行间隔二周的两次填写,相符率达92.5%,符合效度和信度检验要求。

  在市体育局、市教育局有关机构的参与和支持下,共发出调研问卷2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6份,回收率达88.2%。

  本次调查的20所学校均衡分布于兰州市5区,包括体育重点和非重点学校。调查样本量达2200人以上,属超大样本调查,可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兰州市中学全民健身活动的运作现状及其特点。

  体育教师是学校全民健身活动的具体推行者,体育设施、体育经费(包括体育投入)是推行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条件。各项情况如下:

  3.1.1体育教师:被调查学校的体育教师数为2~9人(×=5.8人)。仅有2名体育教师的学校有1所,仅有3名体育教师的学校有3所。

  在调查的学校中,有81.3%的校长认为本校的体育设施基本能满足上体育课的需要,基本能满足学生课外锻炼需要的为56.3%,而完全能满足学生课外锻炼需要的仅为12.5%。学生们对自己学校体育锻炼条件的满意程度的平均分为5.88分(n=1581,10分为满分)。

  从表3可看出,兰州市半数的中学的体育经费在1万~5万元之间。有不足万元的“特困户”,也有10万元以上的“小康户”。总体体育经费偏低,其投入量也相当的不平衡。

  校长是办学的关键人物,全民健身在学校开展的状况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认识与思维导向,这在我市中学中已获广泛的认同。在被调查的学校中,98.1%的教师认为:“搞好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决策与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以来,有93.8%的学校建立了由主管校长领导、教管部门负责、体育室组织实施的运管机制。在此基础上96.9%的学校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作了专门的宣传。81.3%的学校制定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计划和检查制度。其他体育工作如定期召开全校性体育工作会议、举行全校性的运动会及各单项体育比赛、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定期体检等在绝大部分学校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其概况见表4。

  作为学校工作的领导者和实践者,校长、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对全民健身活动在中学的推行有特别的作用。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校长每周锻炼2次以上的学校达69%,教职工每周锻炼2次以上的也高达76%。在与行动的多方感染下,学生们对“体育锻炼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赞同率达到了98.5%。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获广泛认同并为学校营造良好氛围。事实证明,在大力促进学校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并未造成对智育,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在我们所调查的学校中,中、高考的升学率均是稳定或逐年升高的(见表5、6)。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质状况)亦在逐年增长(见表7、8)。

  由此可见,学校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有赖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制度的建立、措施的落实,加上有力的宣传和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自觉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的强制性实施,或采用考核的应试压力来实现的。这是全民健身在我市中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3.2.2 学生的体育需求呈现多元化、新潮化和自主化的新特点并已走向社会,学校体育及体育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广泛需求

  青少年是社会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在全民健身热潮之中,他们的这一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兰州经济发达,毗邻港澳,来自海外的信息多。海外青少年开展的各种体育健身的活动形式很快传入并流行起来。如轮(板)滑、越野车、攀岩、蹦极、跆拳道等等。有的经他们带进了学校,如轮(板)滑、三人篮球、五人足球;有的三五好友自己找地方练习,如轮(板)滑、越野车、远足、球类等;有的参加社会组织的训练班、俱乐部如形体训练、跆拳道、攀岩等;有的在自己家里进行健身。呈现出形式多样化、追求新潮化、练习自由化、由学校体育课程向家庭、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在我们的调查中60%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的体育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尽管有85.9%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上体育课,但真正“很喜欢”上体育课的却不到30%。他们关心体育课的考试成绩,但他们将“健康”和“娱乐”看得更加重要(其重要程度的提及率分别为23%,70%和28%)。有76.3%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应让大家自由选择喜欢的运动方式锻炼,教师重点指导即可”,更有高达94.2%的学生希望在上体育课之外,应多参加社会上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

  在学校方面,87.5%的校长认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观念的转变,已使学生出现新的体育需求”如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刺激性(挑战性)体育、自费健身、家庭健身等等,并对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各种体育活动表示肯定与支持(达校长数的90.6%)。

  调查者认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及时把握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在新时期的这一新趋势和新特点,在继续和深入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改革的同时,对学校体育的规划和发展做出应对和调整。支持和引导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补和联合。使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在更大的范围内健康、有序地发展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体育设施是进行相关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优良的体育环境能使练习者的身、心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陶冶。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行提供了日益完善的设施和条件。但由于不同地区、部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的投入中体育教育的比例还相对较小等等原因,目前相当部分学校的体育环境还是不如人意。本研究表2、表3的调查结果也如实反映了这一点。这对学校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对校长的调查发现,与过去几年的情况相反,相当多数(达60%)的校长认为“学生是否积极进行自我锻炼,最重要的不是物质条件(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宣传、引导,启发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当然还有校长、教师们的切实支持和以身作则。同时,有61%的学生(n=1959)持同样的观点,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主要取决与自己的自觉,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条件是次要的”。我们的分析是: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兰泛、深入的开展,参与者们从接触体育、参与体育到自觉追求体育,也更好地理解了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特点和区别,全民健身,最重要的更是参与。

  调查还表明,学生的体育锻炼多采用与朋友结伴的练习形式,他们不需要、也并不追求太高规格的场地或练习设施。学生们课外体育健身锻炼的地点及分布情况见表9。

  从表9可见,在户外,及以住宅区周边附属区为主的锻炼是学生的首选方式,这与我们所作的《兰州市新建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情况调研》中的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学生们的锻炼形式告诉我们,在体育条件还相对较差的学校,通过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甚至包括校外的体育资源,也应该是可以使全民健身活动得以较好推行和开展的。

  我们决非否定体育设施以及体育经费投入的重要和必要。我们在衷心希望条件简陋的学校想方设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郑重呼吁有关部门: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必须重视并逐步加大对学校体育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各项投入,为全民健身运动更上台阶做出最大的努力。

  “减负”口号的提出是我国党和政府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具体体现。“学海无涯苦为舟”形象刻画了莘莘学子的求学。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之重、学习压力之大非常人所能体验,时有不堪重负或不善减压者最终走向悲剧的惨痛例子。

  在我们调查的近2000名中学生中,近视率已高达60%,半数的学生不得不晚睡早起。虽高达95.6%的学生明白:课余时间与双休日应该进行自我体育锻炼,不能光休息或看书,不能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但在双休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还是“完成作业复习功课”。“文化学习太忙”成了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一障碍”(累计提及率为73.2%)

  我国教育界从“应试”教育向“能力”和“创新”教育的教改浪潮方兴未艾,“减负”的决策得到了兰大师生家长的一致欢迎。校长和教师们普遍认同“减负”措施的实施无疑能还给学生时间和快乐,并给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带来相当程度的变化和影响。

  我们认为,应抓住“减负”给中学教育带来的这一难得的契机,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并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必要的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改革对学校、对学生体育教育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促进我市中学的全民健身活动朝更积极、有效的方向开展和发展,为祖国培养和造就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人。

  4.1我市中学已基本建起行之有效的全民健身活动的运管机制并在良好运行。但我市中学的体育场地仍然偏少,总体体育经费偏低,各校体育教师的配备、体育场地的拥有量及体育经费的投入均不平衡。个别学校的体育工作亟待加强和改进。

  4.2现行学校体育及体育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广泛需求,学生的体育需求呈现多元化、新潮化和自主化的新特点并已走向社会。应及时把握这一新趋势和新特点,支持和引导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联和互补,才能促使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在更大的范围内健康、有序地发展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4.3在体育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应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各方资源开创灵活多变的多种健身活动形式。

  4.4各级中学应抓住“减负”契机,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以促进中学全民健身活动朝更积极、有效的方向开展和发展。

  4.5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有关部门应重视并逐步加大对学校体育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各项投入。

  毽球运动,又叫踢毽子,是我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在古都北京,踢毽子还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翔翎。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山东省青州市申报的“花毽”入选,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阅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的了解本领域研究的毽球运动现状,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方法参考。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的访问,以及与调查对象进行直接交谈,并及时记录访谈内容。

  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69份,其中有效问卷259份,回收效率89.67%,有效回收率为86.3%,符合调查要求。为确保问卷调查所得到材料的可靠性做了信度检验,采用小范围的再测法检验问卷信度,选取公园的练习者30名进行两次测量,问卷具有信度,符合研究要求。

  毽球运动是一项古老而新兴的民族体育运动之一,根据它的较强的健身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对抗性,1984年3月国家体委颁布《关于把毽球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之后,毽球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犹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目前,全国性的毽球比赛有全国锦标赛、全国中学生锦标赛、全国职工毽球赛等单项比赛。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动会、全国体育大会、全国大会、全国中会等综合性运动会中却设有毽球比赛,这在毽球运动的发展道路上应该引起广大的关注。自从2007年11月26日太原市毽球协会的成立后,群众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越来越强烈。由于毽球运动是一项经济实用,而且不受四季影响的运动项目,所以也越来越受群众的喜爱和追从。

  调查中发现(见表1),广场(36.12%)和公园(34.55%)是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大部分锻炼者首选场地,因为各个广场交通比较方便,也是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地方。公园里空气新鲜,视野开阔,较安静,更适合锻炼身体。而住地附近没有公园和广场作为运动场所时,组织锻炼者只能利用路边空地进行活动,例如:街心花园、商场门口和小区楼前空地等场所。“正规体育场”、“体育馆和室内”、“学校”所占的比例较小,原因是“正规体育场地”、“学校的场地”没有对外开放;然而在“体育馆”里进行运动,所要承受的费用较高,绝大多数群众兵不愿意。在大多数练习者中工薪阶层占绝大部分,还有一定比例的下岗职工,他们根本承担不起如此高的额外运动费用。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目前看来,适合参加毽球运动的练习者生活水平一般者居多。是因为毽球运动是一项经济的、适合于百姓运动项目。百姓在选择毽球运动的基础上,既能够满足他们健身娱乐的需要,又能满足他们运动的需求。从收入来看,既有没有收入的人参加毽球运动,也有收入3000元以上的人员参加,可见毽球运动能够满足于不同的人群需要,这肯定也是毽球运动能够普及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之一。

  人们在从事任何活动时都有一定的目的,这个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动力。但人们参与体育锻炼价值观却不相同,这种差异得产生和个人的身份、文化层次有一定联系。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人们参加运动是为了“强身健体”,而强身健体是体育运动的本质功能,这说明绝大多数的练习者对毽球运动的健身功能有着较好的认识并得到了认可。选择“休闲娱乐”占了8167%,而毽球运动恰好是一项极具娱乐性的运动。选择“为了和朋友、同伴的交流”占2667%,参加锻炼中有极少的人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加入协会组织中参加晨练点的活动,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多交交朋友。另外,很少一部分人是想通过参加比赛来体现自我能力,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等。

  从表4可以看出,毽球练习者对开展毽球运动后产生的社会效益认可程度比例较高,认为协调了人际关系,增强友谊占100%,促进和谐社会占90%,宣传并促进毽球的发展占9867%,促进民族体育发展占81%,占6%。这说明了毽球运动的开展对促进文明城建设以及稳定社会有一定的帮助。

  体育项目有很多种,人们在选择项目进行运动时,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而某项运动学习的难易程度就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被访者认为学习毽球运动非常容易占1167%,比较容易占3367%,一般占了1967%,比较难的占2967%,非常难的占53%。这说明了毽球运动是一项简单易学的一项运动,这也可能是被访者会选择毽球运动作为健身和娱乐的又一个原因之一。

  (1)体育运动者锻炼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练习场地以公园、广场等室外场地为主。练习消费以月均10元为主。

  (2)由于场地设施欠缺,体育运动爱好者活动的首选地点是社区附近的街道和公园的空地。群众运动场地设施简单,是利用街道、社区、公园的空地,地面多是土地或水泥地面,更不用说球网及休息的设施,这是影响毽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开展范围十分狭隘,而且缺乏专业的指导。毽球运动对脚上控制能力、腿部柔韧性和身体协调能力,身体素质和技术要求较高,而运动者大多是以自娱自乐、“自学成才”形式奠定下来的运动能力,运动爱好者对毽球规则了解甚少,这就增加了毽球运动开展的阻碍。毽球运动普及度低,高水平毽球运动员老龄化,竞技状态消退,这些都制约毽球运动的推广。

  (3)毽球运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也会带动毽球产业的发展,以至绽放光辉。

  (1)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毽球运动的长远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有关毽球的各项活动。为此,应在资金支持、赛事设置、后备力量培养等方面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毽球运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健康知识,大力宣传毽球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及其在健身运动方面独特的优势,让群众意识到毽球运动的可行性并愿意加入到毽球运动中。充分利用活动场所进行毽球健身运动,比如:公园、社区等。从组织形式上、娱乐身心上进一步激发人们参加毽球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3)加大培养专业人员的力度,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师资力量,为毽球项目推广及发展增加动力。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4)扩大开展毽球运动的范围,针对毽球运动的特点,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可响应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教育部制定的“2+1”工程,使学生掌握体育艺术技能。同时,高等院校也应开设毽球课程,加强毽球项目培育,要因地制宜的引导开展毽球运动,在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设一批训练基地,逐渐形成重点发展和逐步普及的形式。

  (5)加强与开展较好地区的交流,促进毽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对外交流,不仅加强了友谊,在此基础上还提高了毽球水平。

  (6)扩大毽球运动影响的同时应大胆的积极的走产业化道路,吸引各种社会力量的赞助,使毽球运动的影响更加深远,以至发扬光大。

  [2]熊欢《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07-01

  [3](美)罗纳德B・伍兹著,田慧编《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09-01

  摘要:健身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还处于新兴地位,近年来,高校健身操运动开展不断取得进展,学生对健身操运动的兴趣和

  热情也日渐升温,高校体育运动开展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是必由之路。本文从我国当前高校健身操开展情况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现状出发,分析二者存在的共通点和互利点,论述高校健身操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为更好地开展高校健身操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提

  摘要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1995年颁布。为了促进各个城市的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从1997年开始,国家体育局从体育彩票收益的小部分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场地设施建设资金。这一措施无形中就加快了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健身路径基本上覆盖了我国城市的每一个社区。

  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对新乡市区四个城区的全民健身路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健身路径设置、使用、管理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引导社区居民进行健身路径锻炼,促进新乡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推动新乡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有了体育场地设施之后,群众才能更好的进行健身活动。场地及设施的缺乏是目前建设的一大困难。健身路径是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及个社区的基本情况而建设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它是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产物。全民健身工程是为了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行而实施的[1]。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快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调查研究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现状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2]。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之后,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市火热开展起来。位于祖国中部的新乡市、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社区体育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新乡市社区健身路径目前还存在好多问题,比如说:健身路径的管理、群众如何锻炼、场地的环境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器械造成的顾虑,这都影响了群众参加锻炼的情绪。

  调查发现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以室外为主。有55.4%的居民希望健身路径建在绿化环境较好的绿化带旁边,有37.1%的居民希望建在河边的道路旁,他们都认为建在这些地方不会影响交通,而且能美化市容。但还有7.5%的居民愿意选择建在公园和广场里面。

  调查发现大多数新乡市居民在使用健身路劲锻炼时、对锻炼的时间与强度不是太注意。但有36%的人会注意到自己锻炼的时间、练习强度,还有28.4%的人表示不注意。调查显示,居民不敢放心使用健身器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安全保护措施,其次是健身路径摆放地的地质过硬,据调查研究发现仅有少部分的社区健身路径摆放在塑胶地板或草坪上,其余以硬地面为主。

  调查发现在进行健身路径锻炼时,轻微受伤者占到25.6%,重伤者较少,担忧占有2.7%。调查原因包括地质过硬,对器械使用方法不清楚、儿童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使用器械等。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器械告示牌上都使用方法、功效、健康禁忌等说明,但对使用者年龄没有明确的告示,一些看护的家长由于一时的疏忽,这些对儿童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一)新乡市区健身路径的设置基本上满足居民的需求,但仍有少部分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环境、合理布局不如人意,显得杂乱无章不美观。并且少儿、中青年、老年3组人对社区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

  (二)新乡市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错误使用导致受伤,儿童误用器械,器械未标有详细的使用细则,器械损坏没有及时修理,难度大的器械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等。

  (一)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根据社区居民年龄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设置摆放相应的器械,器械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强度到高强度循序渐进摆放,以便提高器械利用率。

  (四)建议加社区应加大对健身路劲的管理力度,有条件的可以安排社区健身路径器械督察员这一岗位,对器械进行察看,发现有器械损坏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锻炼器械,立即上报,进行维修,及时设立警示牌。另一方面,提高居民自觉维护和监督意识,以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五)建议社区管理部门应结合社区健身器械每年组织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身比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突出娱乐休闲性和健身性,推广科学健身。

  2002年,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的提出了“大力地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十六大的报告中也提出了,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并把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确定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任务。[1]而在城市社区所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也就是全民健身体系的基础,社区体育作为贴近百姓生活的体育活动方式,逐渐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开展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和谐社会中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研究对象 长、株、潭三市三十多个社区的参与全民健身运动锻炼的人群、专业指导人员、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健身体育管理与以及三市体育局群体处的领导。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5年以来与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有关的文件和研究论文,收集并参阅了多个地级市体育局的有关开展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资料以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状况的报告等。

  1.2.2 观察法 走访了相关体育局的专职负责人、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有关指导人员和参与健身运动的1500余人次,问卷的内容共涉及到了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状况、参与人员的情况、组织与指导者的情况、场地设置的状况等并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

  1.2.3 专家访谈法 与体育局和多所高校的同行专家、学者们等,围绕着开展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方法与途径等多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社体健身指导人员的就业情况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等发表了本人的见解。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状况调查表》,分别对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的30多个居民小区进行了调查.此次问卷调查表共涉及到了;居民们是否参加过由社区组织并开展起来的全民健身运动,以及参加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时间、项目、意识、目的,每年用于健身的经费支出和社区全民健身运动指导员的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此次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500份,回收1475份,回收率达98%,问卷的发放采用在小区内现场发放,不记名的方式填表并当场回收.共剔除外观废卷9份,检测废卷16份,最后有效答卷为14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6%.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社区内各个年龄层次和不同职业的人员,而且,还是一次针对社区居民所进行的公益活动,所以,答卷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最后,通过对问卷调查表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将湖南省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归纳如下:

  2.1 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湖南省城市社区的体育活动,基本上是以群众自发、自我管理为主要的组织形式,而以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或街道社区体协为依托,但街道办事处下属的街道社区体协,由于人员配置的问题还不能承担起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晨晚练点、社区体育俱乐部、辖区单位体协的有效管理,没能发挥出其在社区居民日常体育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职能.群众自发、自我管理的占58.6%,企事业单位协助管理的占24 .1%,居委会协助管理的占17.3%,城市街道社区的体育协会更是屈指可数,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起了市,区,街道等组织管理体系,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依旧停留在“散兵”、“游勇”式的小群体状态,各基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缺乏管理部门的组织、配合和协调,没有通过相关的实施途径将不同行业、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组织起来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的潮流中去。

  2.2 居民们参加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我省经常参加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人员不足社区人数的50%,而且年龄呈“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即老年人和儿童人数较多。[2]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多是退休后闲暇在家中,为了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防治老年性疾病,而去参加的社区体育活动便成为了这些老年人最直接的选择。由于中青年多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或在校的学生,那么,他们参加健身运动的时间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了,再加上目前还没有专业指导人员对社区全民健身运动进行系统的组织,所以,中青年层次的人群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机会也就不多了,尤其是在校的学生,接触更多的是学校体育而忽视了社区体育的存在。今后,在各个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中要加强健身知识方面的宣传,来提高城市社区居民们的全民健身意识。

  从上表可知,影响社区居民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原因有:缺乏场地器材、缺乏组织者和指导者、无兴趣、缺乏经费、没有时间等.由于当前的社会竞争、工作压力大,人们就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这就是影响社区居民们参与大众健身运动的一个因素.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不合理,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偏少,成为了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大众健身运动的另一个因素.第三个原因也是制约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社区内缺乏体育健身运动的专业指导者,使居民们的体育锻炼活动进行得不科学、不系统比较盲目和随意,甚至还使得体育锻炼对出现了负面的影响。此次调查的结果还显示;社区居民们每年从事体育锻炼、健身等活动的开支仅占日常生活开消的5%,这就说明了当前我省的城市社区居民们,对用于体育锻炼的经费支出不存在问题,而缺乏的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专业指导人员和场地、器材等. 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的运动场地都是集中在学校,而学校的运动场地一般又都不对外开放。所以,这就需要社区内的专业健身指导人员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要多与社区附近的学校体育场地的管理者们进行沟通,在合理的时间内把学校的体育场地开发利用起来,为我国的大众健身运动作出应用的贡献。

  2.4城市社区的健身器械对残疾人缺乏“人文关怀” 在观察中我们还发现当前城市社区内设置的场地、器械等缺乏“以人为本”的现象。[3]比如;在选址、器械设置和建设上考虑更多的是社区的形象和面子,而没有考虑到;是否方便了大众群体的健身需求,是否做到了亲民、便民、利民的人性化建设。再就是还没有专门为残疾人士准备的健身器械和活动,而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还有,当前所设置的健身器械大部分都是金属制成的,人们在的锻炼过程中身体难免有受伤的可能,健身器械如果有破损的话,就更有增加人群损伤的可能性了,当出现了这些需要赔偿的情况时,该如何处理和解决?如何建立体育保险制度?目前还是一个盲点.所以,各城市社区应该建立起健全的为大众服务的体育锻炼指导机构,所有的公共体育活动场所都应该免费的向残疾人开放,有条件的社区还应设立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健身园区、体育综合健身活动场所等。

  根据当前对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状况的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几大难题和制约瓶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解决,才能够在城市社区内把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很好的开展起来。

  3.1构筑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管理体系 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区、街道、居民委员会框架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社区的体育管理体制基本上也是依托着已有的社区行政管理体系成立的。但是,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对城市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国家简政放权,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对社区体育管理的宏观调控,改“办体育”为“管体育”,[4]将社区的体育事务交由社会体育团体去组织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社区内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经费投入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以此来满足社区居民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相关体育行政职能部门是一个能够对其实施有效调控的强势机构,即政府在法定的权限内,对社区体育事务的管理有侧重点,主要是集中在对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计划、指导和各级关系的协调、监控等方面,而放弃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或者事务的组织管理职能,以此来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组织管理职能,并顺应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潮流。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果将管理的权力与利益转交给社会的话,就必然会激发起社会办体育的力量,城市社区体育指导中心的建立,还有利于弥补街道体协、街道单项(行业)体协与社区晨晚练点、辅导站、俱乐部、体育活动小组之间出现的“断层”,并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5]能够切实地满足居民们的体育需求,推进城市社区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3.2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国家体育总局于1993年12月4日就已经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其目的就在于建设好服务于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工作的骨干队伍,并用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健身技能去推广并实施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来引导广大的社区居民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地选择并参与到一些有一定的对抗性和负荷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去。还要能够通过讲座的形式在理念上指导社区居民们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使社区体育向着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6]。可是,在我们此次的调查过程中却发现,当前,在我国的城市社区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队伍基本上为零,即便是在某些社区有少量的体育健身指导员也存在着年龄大和专业技能上的欠缺,这就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了。因此,在城市社区中如存在着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不足的地区,要想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就可以充分地发挥本地区体育院系在校大学生的作用,那些院系每年都有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如果能利用起这些人才资源,就能够弥补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队伍,还可以将该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和学习的空闲时间放在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位置上,使学生在校和实习期间就到居民小区或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去进行体育健身辅导,用他们所学的体育知识、健身常识去服务社会,指导他人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

  3.3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当前城市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械缺乏的现象比较突出,而城市社区内体育公共设施的匮乏直接地限制了人们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项目和内容,进而又限制了参加的人数.在我们此次所走访的社区中,具有较好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的仅占12.5 %,具有简易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占42.9%,尚无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却占到了44.6%.社区居民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还是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其中,在城市社区辖区周围的街头巷尾活动的人员占总人数的41%.其次分别为:在公园活动的占25%;在广场活动的占23.8%;在企、事业和公共体育场馆活动的占6.5%;在学校体育场馆活动的仅占到了3.7%.城市社区内的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3.4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效地结合 城市社区的大众健身运动是以社区的居民们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工作的重点.而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也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校体育所培养的对象也是社区体育的参与者,那么,学校体育也就成为了社会体育的一部分.然而,从本人所做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及专业指导员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瓶颈.所以,只有加强社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才能通过学校体育为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安全实用的健身场所。

  湖南省在实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广大的社区居民们的好评。但是,也的确存在着组织管理不到位、设施简陋、专业指导人员匮乏、居民们的健身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又是改变我国落后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进我国全民健身状况的重要一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积极地开展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并且还要完善开展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软、硬件管理工作,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做好土地的规划、开发与利用,并承担投资或鼓励引导投资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充健身器械的种类,为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地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的专业指导人员,从政策上、物质上保证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广泛地引导社区居民们积极地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的洪流中去。

  [1] 沈雪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4)391-392.

  [2] 胡国雄.“长、株、潭”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18-20.

  [3] 王涌涛. 江苏省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6)1-3.

  [4] 赵芳. 广西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J].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2)66-67.

  全民健身路径是国家刚出台的新事物,其存在着很多问题,健身路径在被广泛使用的同时,我国对于健身路径的实践研究还比较薄弱,一方面,政府不断地投入资金,在建设更多的健身路径;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对健身路径情况知之甚少,这使健身路径活动处于放任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已限制了健身路径的可持续发展和完善,这样的管理不能科学地发挥健身路径的全部作用。从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上看,就器材设置而言就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种类少、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等;就管理上而言,存在着管理不及时、器械被损严重等问题;目前已有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很多健身路径破损严重,已经无法使用,对于这样的器械该如何报废更新,这都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当然还有更多没有被考虑到问题。总之,民健身路径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全民健身路径上面,同时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也是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路径的深入开展,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身体健康和丰富国民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城市、乡镇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它已经成为中国健身人群所选择频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全民健身路径是政府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广大群众出台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这为政府树立了良好的为人民服务形象;与此同时,大量健身路径器械的安装与使用,促进了我国对于室外健身器械的研发与生产,推动了健身市场行业的发展和繁荣。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为广大群众无偿提供了健身器械,丰富了群众强身健体的手段,增加了我国健身人口的数量,同时提高了群众的健身意识,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1997年全民健身路径在全国大范围的建设以来,到十之后全民健身工程上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黑龙江省省一直都在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地投入到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当中。

  根据调查,黑龙江省大多数全民健身路径设置在小区内,在小区内设置健身路径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条件,还可以为不同身体层次的居民提供安全保障,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人,避免了交通、路况等存在的安全隐患。经济发达的城市会设有1~2个规模较大的公园健身点,同时农村乡镇因为资金的缺乏,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使得健身路径的建设缓慢。48.07%的居民对于健身路径的种类、健身路径间的距离以及健身路径的布局环境是满意的,其中老年人满意程度最高,其次是青少年,而中青年的满意程度是比较低的。

  因为黑龙江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很多人会选择冰雪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忽略了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但是不管冬季还是夏季在使用全民健身路径进行锻炼的群众中仍然有31.32%的居民每次健身会保持在30~60 min。对于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来说。女性锻炼者大于男性锻炼者,老年于中年人。这是因为目前女性更注重身体健康,而老年人有更充裕的实践去锻炼身体,同时消磨时间。其中有46.78%的锻炼者是为了强身健体;有25.13%的锻炼者使用全民健身路径是为了放松、娱乐。同时全面健身路径的设置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据调查,社区间各健身路径点仅靠社区自身力量来管理,缺乏与外界沟通,不利于交流经验,不利于提管理效应。对于公园的健身点来说,由于是公共场所,在管理上有一定难度。据调查,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的健身路径指导员,再加上群众对于健身路径缺乏了解,这使很多群众无法正确的、科学的使用健身路径,这样的锻炼不仅伤害锻炼者的身体,还会加快健身路径的损坏率。健身路径完全受损占10.2%,部分受损占64.2%,这说明黑龙江省健身路径器械受损比例是非常高的。同时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制度需要改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部分受损的健身路径无人问津,器械的维修和经费无法落实。

  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参与锻炼者的锻炼效果和使用状况是比较好的,但是全民健身路径在建设和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这使全民健身路径很难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希望通过改善功能的开发、布局的合理、质量的提高、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等几个方面,更好地去解决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功能上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全民健身路径的功能设计上,在设计符合大众的健身器械的同时,能够根据该省冬季寒冷而漫长的特点,设计出更符合我省人民需要的具有地域特点健身器械。

  第二,在健身路径的布局上应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地点人群的需要。在城市当中,应安装在小区,机关单位住宅区;在乡镇农村中,应安装在乡、镇、行政村或自然村的中心地区;同时也可安装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在器械安装的间距上,不要选择在路边或者场地范围太小的地方,同时健身路径最好不要建在道路两旁,因为长期吸入汽车尾气和灰尘对健身者的身体造成危害。

  第三,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一定要比一般的室内健身器械的质量要高。主要是因为:首先,健身路径是放置于室外的,其磨损与损坏程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其次,健身路径是面向全社会的各类人群,他们对器械的了解以及保护意识是不同的;还有就是人们对器材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全民健身路径选择的材料还要根据各地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变换。如,南北的差异性。

  第四,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投资主体要趋于多元化,逐步朝着政府与社会多渠道投入,共同建设的方向来发展。所以,在积极引导地方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投资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从而实现全民健身路径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第五,管理的制度化,即在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上,必须要建管并重,健全责任制,同时建立路径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和防风险机制;人力资源的管理,即各个健身点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中维修的制度化,即管理措施要跟上,这样群众对器械自觉保护的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就会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充分利用媒体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

  [1] 于可红,江铁锋.杭州市社区体育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与管理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2):129-132.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自发的或有组织的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成为城镇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对提高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与人的交往,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市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以及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推动西安市城镇居民健身活动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象县城的常住成年人。包括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共280人,其中男198人,女82人。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向研究区县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280份,问卷有效率为98.8%。

  调查显示,仅37.4%的居民对全民健身有所了解,严重的是62.6%的群众对全民健身相关知识不清楚。此外71.6%的居民对健身的认识还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思想上,身体是健康就无需浪费时间锻炼身体”的错误观点。54.6%的居民对健身方法还局限在跑步等简单的项目。

  调查表明,城镇居民在绝大部分居民的闲暇时间使用的选择上,前三位的依次是闲聊(33.2%)、棋牌(30.5%)、做家务(13.5%),仅有7.9%的居民在闲暇时间内进行体育锻炼,位居末尾,选择健身锻炼养身的人群远远低于选择休息娱乐养身的人群,还有部分居要忙于家务。

  以上结果显示,当前居民的自我健身意识相当薄弱,全民健身活活动要得到广泛开展,提高居民自我健身意识、打破传统体育生活习惯和健身习惯是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以中老年人为主,其次是少年儿童人。60岁以上占45.6%,45―59岁占17.6%,18―44岁占11.5%,18岁以下占25.3%。城镇居民健身活动的参与情况呈现骆峰形。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逐年延长,他们既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又有迫切的健康长寿和重建社会交往圈的愿望。而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体育活动有着强烈的要求,加之青少年儿童在长期的体育课教学后,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意识行为,所以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健身活动组织形式前三依次是:结伴和朋友、单独活动、社团组织活动。可见,城镇居民进行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是群体项目,锻炼伙伴相对固定,说明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初步形成。由于体育锻炼的自由性、个人性,个人锻炼教比较少,与朋友、舍友一起健身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组织形式。

  调查显示,西安城镇居民周健身三次以上的占6.4%,三次以下的占93.6%;每次健身时间在30min以上的占79.5%,30min以下的占20.5%;选择早上健身的占45.9%,晚饭后健身的占36.3%;晚上的17.7%。按照体育人口的标准衡量,西安地区城镇体育人口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查显示,山区城镇居民跑步或散步占60.4%,参与球类运动的占18.3%,以广场舞、秧歌进行锻炼的占24.3%,以其他方式和太极进行锻炼的最少。从调查显示,青年和老年是跑步和散步的主要人群,而青年和中年则是球类运动的主要人群,中青年女性是秧歌和广场舞的主要人群。

  调查显示,城镇居要的健身场所是广场、公园或运动场占74.8%,住宅区锻炼占15.6%,登山占7.5%,选择收费场健身的仅占2.1%。结果表明人们对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亲和感增强了。在住宅区域锻炼的主要是老年人,主要是安全及身体状况所限.选择登山的主要是青壮年,以男性为主.在收费场所健身的主要是中青年,40岁以下的占多数。这与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观念有关,同时与不同年龄所承担的社会、家庭责任和义务大小有关系。

  调查显示,影响居民健身的因素中,懒惰没毅力的占21.5%;没有场地器材的占20.8%;没时间的占16.1%,其次为没有锻炼气氛、无人指导和其他原因。调查显示,懒惰没有毅力的以中青年为主。双休日使人们闲暇时间更宽裕,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多数人把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作周末休闲的首选。这由于对健身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影响了健康习惯的养成。而场地、器材缺少是影响居民健身的第二原因。大多数居民喜欢到健身气氛浓且环境熟悉的场所进行锻炼,场地缺乏,制约着居民的健身活动。

  2、城镇居民健身活动的参与情况呈现骆峰形。即青少年和老年人数量高,中年人数数量低,两头高中间低的整体超势。

  3、没有场地,体育基础设施差,时间紧,缺乏组织和指导是影响西安市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客观原因。

  2、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挖掘、整合、当地人民群众风俗习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导广大居民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4、建立、健全西安地区城镇居民身心健康监控机制,体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社区、居委会、医院等定期、定点进行全民体质测试,及时出据运动处方,对居民的体育锻炼状况有一个长期、规范的监控。

  5、各级政府部门应重视城镇居民的体育健身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解决体育训练、竞赛、活动中的具体问题。(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1]朱红伟.广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1-3.

  [2]都晓娟,何敏学.对我国城镇居民体育价值观念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3):39-40.

href=""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