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博鱼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全民健身的现状(6篇)

2024-08-11 06:41:1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全民健身的现状(6篇)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看终身体育的重要性荷球在推广两性公平竞赛及全民健身中的重要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和推广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浅析农机推广的重要性“终身健身”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浅议科普对妇女健康的重要性论科普养生知识的重要性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论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重要性体育游戏的重要性及应用全民健身运动中推广“打歌”的可行性探析智能电能表推广应用的重要意义广场舞掀起全民健身大热潮新疆冬季全民健身掀新热潮浅议清水混凝土的推广应用绿色施工的推广应用楞次定律的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推广应用的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2]路光,王永广.从西安市全民健身的现状看体育科普的势在必行[J].科技信息:201-202.

  [3]毛俐亚,岳海鹏等.成都市街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9-22.

  [4]杨毅谋.从全民健身的旺势看体育科普―以西安市为例[J].体育教育学刊,2008(24):29-30.

  摘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对武汉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对在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系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力求构建适应新时代全民健身需要的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将建成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在不断的提高,体育不断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全民健身深入人心,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人民体质普遍增强,因此,我们应大力推进体育服务社会化,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

  2.问卷调查法:以武汉三镇20岁以上人群为调查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

  体育场馆、健身器械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但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公益性场馆和营利性场馆的比例分别是19.4%和69.8%,而没有健身器械和健身器械较少共占69.7%,这足以证明武汉市社区健身场馆和健身器械极其匮乏,严重地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自1994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现实需求相比,仍有非常大的缺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全面健身的需要。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社区没有体育指导员的竟然占到36.6%,这是目前制约武汉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社区每年最低要组织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调查显示:有39.8%的社区并没有组织健身活动,一次的占18.7%,达到“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仅有41.5%,表明武汉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现状不太理想。当然,这与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见表3,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仅占21.3%,表明现行体育管理体制与武汉市居民之间的健身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

  宣传服务体系也是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通过表4显示:宣传工作做得好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就高,投入健身的余暇时间也明显多,目前,虽然全民健身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增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融资渠道丰富多样,全社会办体育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育更加显示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表5可以看出,居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来源,政府部门的拨款虽然占43.7%,但是群众集资、其他方面收入(报名费、门票)和企事业的赞助竟占据了56.3%,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保障,但是所占比重太大,这样的经费来源变数太大,无法自始至终保证全民健身的顺利开展所需的经费供给,因此政府在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待增加。

  (一)武汉市现有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居民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设是开展好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当前社会严重缺乏指导员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城区体委和体育院系可采取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挖掘全民健身的潜力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区体育发展之所以还很不尽如人意,这与社会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工作关注度不够高有关,因此,应加快建设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保障制度体系,为全民建身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场馆、健身器械的不足是制约武汉市全民健身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新的途径和不同模式解决群众体育健身场地缺乏问题,建设一批满足居民健身需要的场馆、场地、健身器械,对正在新建的居民小区、经济开发区和学校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城市自然资源,要想方设法开发山川、河流,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等的体育健身功能,努力使武汉市全民健身设施形成点面结合的网络化结构,最大限度地解决人民群众健身场所不足的问题。同时应强化多方位筹资,逐步增加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等多元化的全民健身经费筹备体系。

  (三)武汉市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少的社区还处于真空状态。因此,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对全民健身进行宣传,例如:宣传栏、组织体育活动、黑板报、标语或口号、小区广播或网络等,做到宣传内容多元化、系统化,全面宣传全民健身的意义、方针、政策,宣传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和服务信息,建立符合新时期的社会宣传体系。

  (四)武汉市的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体系还不健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的由当初一味的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转变。单独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是不现实的,为此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运用各种手段,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多方面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社区、社团、协会、俱乐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组织能动性,使全民健身的管理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

  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正式批准和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一个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本世纪末直到下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纲要》明确提出“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而中学作为培养青少年合格人才的摇篮,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符合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投入以及目标的健康状况如何?体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体育教学如何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体系。本文拟在通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存在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改革对策,提出笔者的设想,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我市宜章县、北湖区、资兴市、安仁县、桂东县等5个县、市、区10所普通中学200名学生,其中男生108人,女生92人。

  调查法:①问卷调查:对我市5个县、市、区10所普通中学发出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95.2%。②访问面谈对部分县、市、区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根据《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办法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其内容为:对《纲要》的了解情况,每天锻炼时间、锻炼目的、掌握锻炼方法,影响锻炼的因素,喜欢项目,体育消费和体育书刊等8项。

  调查结果表明,25.5%的中学生对《纲要》根本不了解,甚至是指什么回事都不知道,这说明全民健身在中学的宣传力度不够。调查中还发现84%的中学生对体育有较强的认识,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说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是明确的,其动机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仅注重于参加锻炼的直接动机—体育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参加的间接动机—体育活动的结果,而间接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如何引导学生的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升华,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考虑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女生中有28.3%是为了保持体型苗条,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女中学生更加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几十年一贯制的体育教育仅使学生掌握了1—2种锻炼方法,体育能力差,与多年来以运动技术为重点的教学是相违背的,同时说明,体育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体育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的主要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调查结果表明,53.5%的学生认为锻炼条件差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市没有一所中学的运动场、馆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体育器材符合《配齐目录》的也未几所。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此外,因学生任务重而自动放弃体育锻炼的占22.5%,属于外界干扰慢慢地脱离锻炼的占17.5%,两项合计占调查总数的40%这40%大都是两三(初三、高三)的中学生,说明应试教育还很严重。调查中还发现,59.5%的中学生最喜欢球类运动,15%的喜欢武术而对田径、素质、器械体操等项目不感兴趣,喜欢的人分别是6%、7.5%、10%。由于学生对项目的偏爱,加上锻炼时间又集中在课外活动时间,势必会对场地器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压力,要缓解这一现象,必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疏导。

  ①中学生体育投入时间少。据调查,200人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为19分钟,而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168人,占总数的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32人,占16%。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每人每天必须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调查中还发现,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减少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观上对健康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对于人获得有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认识不够,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两操两活动”开展不正常或缺乏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三是应试教育还很严重,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加重,致使两三(初三、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上或宁愿将时间白白浪费,也不甘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据调查表明,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很低,年平均每人消费22.5元,86%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30元以下,而这些消费主要用于购买运动鞋。14%的中学生年体育在40—80元之间,这与有关资料显示的我国年消费百元以上的占16.02%相比差距还很大。总之,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对体育消费进行合理的应用投资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层次,然而对体育知识知之甚少,报刊杂志平均拥有量为0.38本,有79.5%的学生根本没有体育书刊杂志,除了必备的教材外,较少问津的体育书刊。

  1、加大《纲要》的宣传力度。《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有74.5%的中学生不了解。因此,学校要进行宣传,体育教师应该利用每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教室室内课组织学习,并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出一期《纲要》的专刊,以达到宣传之目的。

  2、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较强,但运动能力及参与意识较差。根据《纲要》要求,中学生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从体能还是心理,都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别人要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高度境界,从中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3、中学生的体育投入较少,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中学生锻炼时间的减少引起身体素质的下降及整体体质的下降的现象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形成传统,成立多项的体兴趣小组,己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4、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由于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还继续盛行,所以,违背国家教委开课之规定,私自增加课时,加班加点,造成了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锻炼机会。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随时随地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发现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相符号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勒令他们限期改进,对于累教不改的学校领导和他人要给予行政处分,对造成学生心身健康受到损害的要降职或追究刑事责任。作为素质教育的当今,我们应该把学校办成合格加特色,把学生培养成素质加特长的社会主义新人,让素质教育在各校生根、开花、结果。

  5、学校环境差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了给学生拥有锻炼的场所与器材,学校各级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把体场馆建设列为学校是否符合办学条件的大事来抓。学校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改造旧设施为重点,在长效果,少投入的原则上进行扩建和改造,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亿,体育健身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在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权益、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方面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增加投入,为人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超过100万个。但总体上,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供给不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2平方米,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平均水平。初步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的设施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县(市、区)完全没有可供使用的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二是布局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三是结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比赛场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群众性健身场馆所占比例偏低。四是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开放度不够。

  大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增加健身器材建设投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是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国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水平、拉动体育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改善国民健康、防范疾病风险必将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持久稳定。相对于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而言,在剧烈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面临更大的冲击与挑战使他们的健康发展状况变得模糊、复杂而且难以预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境况得到巨大改善。然而,环境、压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问题也日益突显,掌握科学方法改善城市健康水平的愿望日渐成为城市居民关注的重点。

  (1)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了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了35%,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而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根据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我国慢性病例数已达到2.1亿,由慢性病带来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构成的80%以上。我国超重率为22.8%,肥胖率达到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另外,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从表2-1中可以发现,本调查涵盖各年龄段居民,其中,45-65岁占总调查人数的39.64%,据调查人数之首。

  调查结果显示,之江社区的居民体育锻炼者的年龄集中在中老年。其中16~25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2.61%,因为多数为大、中学生和一些青少年,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为充裕;26~35岁的人数比率较低,占总调查人数的12.61%;36~45岁占总调查人数的15.77%,主观上他们对体育锻炼还是有较为强烈的需求,客观上由于他们工作负担重,社会应酬多,作息不规律,家务劳动繁重,造成该年龄层次的人群体育锻炼不规律,难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45~65岁的人数比率最高,占总调查人数的18.92%,主要是这部分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以及某些退休人员因社会角色的改变出现孤独感,同时由于医药费用居高不下,成为这部分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65岁以上人数比率最高,占总调查人数的39.64%,这部分人群的锻炼意识很强,他们的身体机能衰退,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已经退休,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太大压力,有充足的时间利用社区健身器材进行锻炼。

  从表2-2中可以看出,大专以上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43.29%,高中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30.63%,初中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15.77%,小学居民占中调查人数的8.11%,文盲占总调查人数的1.80%。从这个数据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之江社区居民社区健身器材使用者之中,使用者数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岁文化程度升高而逐渐增多的现象,即学历越高,参与体育锻炼,使用社区健身器材的积极性程度也越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文化程度越高,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越清晰,更加具有健康意识,健身的价值观也就越牢固。但是,也有部分情况说明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比年轻人还要高,而有些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却比这些年轻人要低,这主要是由于年轻人由于社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以及家庭的现实压力,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锻炼,因而就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足够的健康意识。

  从表2-4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之江社区居民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其中很满意的占总调查人数12.60%,良好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8.47%,一般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5.59%,不太满意的占27.93%,很不满意的占5.41%,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之江社区居民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一般和不太满意,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满意的居民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2.60%,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其实之江社区居民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但是之江社区的居民使用社区健身器材锻炼的程度也并不高,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之江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人口年龄段与使用社区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的人群利用社区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的人数越多。分析原因,主要是:1、年龄越大,患病的可能性越大,人们为了改善健康,往往采取治疗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方式来恢复健康,于是年龄大的人群就利用社区的健身器材进行锻炼,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健康意识与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成正比。但是这样子建立起来的健康意识是被动的,身体状况改善之后,身体锻炼也就终止了。2、利用社区健身器材健身与人们闲暇时间的充裕程度有关。老年人往往是退休或者赋闲在家,有更多的时间来保证他们利用社区健身器材进行锻炼,也能更加容易唤起参加锻炼的行为意识。而中青年则正处于社会各方面负担较重的时期,很容易因公事、家事、社交等干扰,而忽视锻炼,但正是该群体的人最需要锻炼,我们认为这与该群体人的健康意识尚未建立有直接的关系。

  4.1持续深入地开展健康活动和宣传健康知识,针对活动实施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情况,我认为必须持续深入地开展健康活动,普及健康知识,让居民了解使用社区健身器材的好处,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可以专设信息公告栏,方便居民及时了解健康社区建设的动态,体现性,促使居民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参与到健康社区建设的活动中。

  4.2开展多样化的社区健身活动。在活动形式上提高趣味性,可采用有奖参与、访谈会等形式,使专业的健康知识易于理解,让居民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另外活动应具有针对性,使居民有选择地参与活动,主动关注活动信息,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4.3实施一体化管理。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联系,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管理,保障利用社区健身器材的健身活动均衡有效的实施。因此,我们建议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定期进行交流、汇报、总结,选择积极有效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保证活动的目的与效果。

  [1]乐开颜.攀枝花市社区健身器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6)

  [2]刘婷婕,陈燕,吕旺盛,王建峰,王建森,周颖,张婷元.杭州市居民对社区健身活动环境满意度调查及分析[J].健康研究,2011,(3):198-202

  [3]张启平.中小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利用现状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253

  [4]黄雄,司荣贵,王庆贤,耿香玲,东芬.苏南小城镇全民健身点健身器材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8):117-120

  [5]张建国.呼和浩特市居民健康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1):246-247

  目前在新疆太极拳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为了促使太极拳走进新疆居民的生活之中,发挥太极拳在新疆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提高新疆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必须较全面地了解现阶段太极拳在新疆开展的情况,促使太极拳在新疆全民健身运动中健康与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太极拳在新疆人群中的开展现状、其目的在于找出太极拳在新疆全民健身中开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促进太极拳在新疆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开展,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太极拳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以新疆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库尔勒市、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奎屯市、克拉玛依市、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博州和伊犁州16个地、州、市为主要研究地,以各地的体育主管行政领导、太极拳协会的主管及领导和太极拳锻炼者为研究对象。

  研究过程中查阅太极拳、全民健身等相关的著作,各大体育院校学报和核心期刊。集了大量关于太极拳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现状的资料。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的需要,设计了有关太极拳运动在全民健身中开展人群现状的问卷。对新疆16个地、州、市群众体育人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340份,太极拳锻炼者问卷发放1300份,回收1159份,回收率89.15%。

  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太极拳锻炼群体中,其中男性占38.19%,女性占61.8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见(图1)。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第一,从社会因素分析,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紧密联系。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在教育、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社会参与、女性法律地位、社会人士与自我认知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这为中国女性参与太极拳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女性日益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促使她们在药物与保健品之外的体育活动中寻找达到身心健康的途径。这为女性参与太极拳锻炼提供了内部条件。第三,太极拳的项目特点是全身运动,不是局部运动,节奏比较慢、频率较低、稳定性较强比较适合女性,太极拳运动简便易学、消费较低、对场地设施的限制较少,其动作优美、舒展大方、易学易练,更加吸引女性。

  由调查的数据显示:新疆参加太极拳锻炼主体是中老年人,而青少年还不到10%,其中在所调查的锻炼者中50-59岁占29.12%,60岁及以上占48.35%,见(表1)。在我国太极拳被很多人误解为“老年专利”,认为只有年老体弱的人才会为增强自身的健康参与太极拳锻炼,尤其是青少年青年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无暇顾及身体锻炼,因此甚少参与锻炼,更谈不上参加他们本来就有误解的太极拳的锻炼。

  从练习者的文化程度来看,新疆参与太极拳锻炼者的人群中,高学历人群所占比例较少,高中或高中以下占绝大多数。其中初中以下占9.34%,初中占31.04%,高中(中专)占29.12%,大专占17.31%,本科或本科以上占13.19%,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新疆居民参加太极拳锻炼的文化程度与其受教育的程度不成正比例。高学历层次的人群一般身兼比较重要的工作,或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琐碎,业余时间比较少,或者接触到健身项目或健身机会比较多,从而能加入太极拳锻炼队伍的机会较少。另外,从以上的年龄分析中可看出,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而在高龄人群中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所以出现了下表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所占比重较少。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能力,太极拳运动是哲学和运动有机统一内很丰富的一种拳种,因此,太极拳对练习者的理解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理解能力差一些的人来说比较难一些,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从而影响锻炼者的兴趣,甚至会导致他们放弃太极拳的练习。

  根据调查显示,新疆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群已离退休人员为主,职业人员仅占少部分。离退休人员占70.88%,在职工人占2.20%,务农人员.20%,在职教师占2.75%,在职教科文人员占1.10%,在职管理人员占2.20%,机关人员占1.37%,学生占7.69%,占6.04%。

  新疆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群中,女性锻炼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锻炼者,锻炼人群以中老年离退休人员为主,高层次学历较少,学历层次高中及高中以下居多。由此可以说明,太极拳运动是中老年人休闲及身体锻炼的主要运动项目。是作为健身手段最为普遍、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关,同时也因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社会进步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追求健康已成为人们的时代主题;第二、数多已经退休,业余时间比较多,为他们从事太极拳健身运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通过太极拳运动来消耗业余时间,也大大解决了老年人的寂寞感和孤独感,而人员如机关人员、在职教师、在职教科文人员、在职管理人员、学生、务农者,积极从事工作学习,闲暇时间较少,无法确保锻炼时间,因此中老年已离休人员参与太极拳运动较多,而在职人员较少;第三、运动简单易学,不分年龄,比较容易开展,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器械;第四、早已经被许多实践和试验证明具有特殊的健身作用。

  [1]李相如.全民健身研究新视点[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政策与法规.国家体委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DB/OL].2008-3-18.]

  继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国家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体育尤其是农村体育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农民占我国人口的80%,是群众体育的主体。农村体育的开展状况不仅反映整个国家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还影响党中央最近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关注农村体育发展状况,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博鱼boyu体育官方网站,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全民健身运动,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农村体育出现了积极的发展变化,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有所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应看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村体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现阶段农村体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中青年较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广大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所致。在参与锻炼的频度方面,大多数乡镇居民很少从事体育锻炼。如下表1河南省农村地区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分布特点。

  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务农收入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大多是年老体衰者和学龄儿童。农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可分成在校学生、依靠种地维生的农民、工薪阶层和打工族。调查表明:学生占总锻炼人群的56.3%。而广大的农民仅占18.2%。工薪阶层和打工族分别占17.8%和5.6%。按年龄可划分成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60岁、60岁以上五个层次。统计结果显示:参加锻炼的人群主要在30岁以下、60岁以上。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马蹄形”分布,而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接近6:1)。此外,在调查访问中还发现48.5%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城里有钱人没事儿进行的娱乐活动”,36.4%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体力劳动,都能使身体健康。”出于祛除疾病和目的仅占15.1%。

  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消费量很小。如对河南省农村家庭购买体育器材的调查显示:没有消费的占42.3%,在0~60元的占48.6%,150元以上的仅占6.8%。并且有86.7%的人没有到过体育场馆消费。对于西北边远地区的农民来说,购买体育用品、器材和体育文化娱乐消费更是排在其他家庭消费内容的后面位居第4位和第6位。此外,农村体育目前还面临着健身体育活动的场馆少,投入低,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无论在不同地区,还是在同一地区内,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全民健身运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促进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还需做大量的工。

  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收入虽有大幅提高,但他们的经济资源占有量仍然较低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居民更是不愿把钱花在体育健身方面。农民除了盖房,子女教育、人情消费及生活必须的开支以外,剩余的钱几乎全部存进了银行,这也影响了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农村体育设施不足,场地太少,也导致大部分人远离运动。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场地和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农村体育活动还是以徒手活动项目为主。其中散步、慢跑占总体选择的32.2%,球类占29.8%,占20.1%,武术、健身操占12.1%。我国现有近7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只占有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报告》)。这些场馆大多集中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方便性、实用性大打折扣。

  农忙时节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农村的劳动条件较差,农民体力消耗大,劳动过后,他们已无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了,静养休息、恢复体力是他们的愿望。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他们往往认为体育娱乐活动是城里人的事情,农民搞体育活动被认为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身体锻炼并非农民消遣活动的主要动机,,农民参加消遣娱乐活动,单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仅占21.0%[4]。这说明:健身体育活动在农村并没有占重要的地位,体力劳动等于锻炼的观念增加了对体育活动的排斥作用。农民认为只要经常下地劳动,身体就会健康,根本不用再进行身体锻炼了,体育活动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给农民带来直接、立竿见影的实惠,这也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现实的情况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农民得不到具体的健身指导。在调查中了解到:47.4%的农村地区附近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文化站、活动点,43.9%的村镇建设了一些简单的活动场所,只有8.7%的村镇(大部分临近市区)设立的简单的活动场所。即使某些地区设有群众体育文化站、活动点,却很少开展活动已成为了一种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检查的摆设。还有些地方的体育文化活动站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已名存实亡。所谓的组织、管理、指导人员大部分是“一人兼数职”,由本部门的行政人员担任,专门的体育人才很少。农村体育骨干少,起不到带头作用。农民体育技能匮乏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无法保证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更为高级的心理需求。改变农村体育的现状促进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经济是关键。建议各地方政府在党中央“三农”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资料丰富了,锻炼身体,促进健康才可能成为他们的心理需求。

  要想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目前农村医疗保障还不健全,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实中,青壮年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甚关注,缺乏身体锻炼,这对日后身体的健康不利。研究表明,社会体育消费增加,医疗卫生消费就会减少,这说明体育具有预防疾病,降低发病率的功能。因此,大力宣传体育健身的益处,引导农民积极锻炼,让体育活动起到防病祛病的作用。

  “意识先于行动”,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缺乏场地、设施是导致农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地区健身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加快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

  农村体育投入不足,降低了体育的影响力和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根据《农村体育工作暂行条例》,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应当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鉴于目前农村薄弱的体育现状,政府应重视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加大体育的投入。乡镇配备体育专职人员,积极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合理规划农村体育场地。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投资!赞助等形式支持发展体育事业,可以将体育公益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农村体育事业当中,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个人和社会捐助办体育的方式。力争达到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一村一个体育场地,一个篮球场的目标,让亿万农民享受全民健身的实惠。

  因时制宜,闲暇时间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好时机。根据农村劳动的现实状况,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举办围棋、象棋等益智类项目,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里,外出农民大多回家团聚,借此机会开展体育活动,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扭秧歌、踩高跷、跳绳、拔河等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力。号召农民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风气,因人而异,指导他们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老年人多喜欢散步、慢跑等舒缓的运动项目,青年人喜欢运动量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妇女和儿童多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增强体育健身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让不同性别、年龄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因地制宜,举办丰富多彩符合当地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爱好项目,有的酷爱篮球,有的喜欢游泳,有的喜欢武术,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因地制宜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项目,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更离不开学校体育的推动。目前,全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的这种状况,关键是建设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和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得到发展,可以学校为中介,让学生带动家长,通过双方共同努力逐步推动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1]周志俊.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

  [3]曹奔.西北边远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

href=""

搜索